上学期江苏地区 文言文复习专题研讨.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研讨 例如 1、2002年高考试题:  (1)题“其李将军之谓也?”应翻译成“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如果翻译成“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也是可以的。关键是要翻译成问句的形式。 (2)题中“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的“及”、“尽”两词,只有正确理解为“到……时”、“竭尽”,才能算作准确。如果把全句译成“死的时候,……大家都为他哀悼”,尽管大意不错,但未能译出关键词语,全句的译文就不准确。 2、2003年高考试题:   (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译文: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此题得分的关键在于能否看出“廷”和“面”是“名词作状语”,因此要翻译为“当廷”、“当面”。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为直言,则佞化为忠。译文: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佞伪;国君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佞伪就会变为忠诚。本题较为简单,大多数考生应该能准确翻译出“佞”、“直言”等知识点。 1、 审清题干要求,吃透题干指令中关键词所包含的信息,排除不合要求或不全符合要注的项。 (四)文言文理解类客观题的解答96年全国卷第18题,要求选出全部表现郭承“刚直抗上举动”的一组,这个指令就包含两项内容:一是和“刚直抗上”,那对下就不算;二是“举动”,想法就不算。这两点把握好,题目就迎刃而解。 * * 一、200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考试说明要求:1、理解B   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经过一再简化,现考试说明中只保留了18个常见文言虚词,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天、与、则、者、之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C   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高考文言文命题特点   1.从考试内容看,文言文测试是“言”“文”并重。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虚词理解、古今词辨析等;“文”主要指对文意的理解。1999年以来的三年文言文试题,题量一般是6道,6道题的测试内容分工明确,基本上是前三题注重测试“言”,后三题注重测试“文”,分数“平分秋色”,各占9分。文言文测试“言文”并重的特点,改变了过去重“言”不重文的倾向。随着2002年和今年对文言文考查内容的进一步调整,对“文”的重视更是摆到了突出的位置,对中学文言文教学也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2.从测试能力看,文言文测试着重考查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从测试能力看,对“言”的重视,实质上是考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即利用有关文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文”的重视,主要是考文意的理解能力,特别文言句子翻译由辨析改为笔译,即由选择题改为语言操作题,2004年的高考更是减少了客观题的分值,增加了笔译的分值。增加文言文笔译的好处,一方面体现命题“稳中有变”的原则,另一方面,从测试的目的看,既考了理解文意,又考了语言表达,可以说一举多得,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 3.从答案的编制看,文言文测试是题目出在“课外”,答案在“课内”。这里“课外”的含义一般指“选材”是学生没学过的,题目是没做过的;“课内”的含义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指测试的知识是学生“课内”学过的,二是学生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加以推断。近几年的文言文选材多出自封建社会官修的所谓“正史”,选文内容或忠孝,或法制,或处事高明,或英勇有智谋,或清正廉洁,其包含着的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积极因素,有一定的教益作用,适合中学生阅读。高考把学生没学过的内容和课内学过的内容结合起来,非常巧妙地测试出学生课内文言文学习的水平。例如2002年第11题中的“结发” “竟” 等都是课内学过或涉及的,只不过换了一下语境而已,学生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推断的题目。 三、关于文言文阅读解题的思考   1、旧知帮助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文言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根据课内所学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是推断文言词义的有效方法。 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题目所给的义项是:拔—被攻取。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赵,拔十城”的“拔”当“攻取”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答案是正确的。“齐人追亡逐北”,题目所给的义项是:北—指败逃者。依据《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亡”当“逃亡的人”、“北”当“败逃的人”讲,可以推断答案也是正确的。 (一)如何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2、语境分

文档评论(0)

sd4405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