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术道德腐败案例的警示意义
摘要:本文以近年来媒体公开披露的学术道德腐败案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学术道德腐败的主要类型,指出了它的危害,探讨了它的警示意义。
关键词:学术道德腐败;案例;警示意义
学术是人类社会的神圣殿堂,道德是维系秩序的强大力量。然而,学术道德领域却屡遭玷污,乱象丛生。过去昭示未来,案例蕴含警示。分析业已发生的学术道德腐败案例,可以更好地知其形态,明其危害,汲其教训,避免一失足成千古恨,有利于修炼纯正的学术思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学术道德腐败行为的形态
学术道德腐败现象纷繁复杂。教育部将其概括7种学术不端行为:“(一)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二)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三)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四)伪造注释;(五)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六)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七)其他学术不端行为。”就近年来媒体已经曝光的案例来看,以下三种形态更为常见和突出。
(一)抄袭、剽窃他人成果
这种形态的突出表现是不劳而获,直接或变相把他人 的研究成果占为己有。这种形态最为常见。新闻媒体披露了不少抄袭丑闻,抄袭者从本科生到博士生、从讲师到教授、从硕导到博导、从院长到校长,抄袭刊物从一般期刊核到核心期刊,抄袭目标从论文到著作,抄袭对象从国内到国外。例如,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志伟,其博士学位论文竟然在没有标明引用的情况下,将早他一年毕业的敖海清博士的学位论文大段大段、甚至一连数页原封不动地粘贴过来,直接把这些论述、分析和数据作为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内容,雷同文字高达40%以上。
(二)伪造、篡改实验数据
这种形态的主要表现是对本应客观真实的数据进行主观取舍或修改,甚至加以伪造,以“证明”自己的学术观点。与抄袭、剽窃相比,这种形态更加隐蔽。
2001年,在蜚声中外的美国贝尔实验室里,一位名叫舍恩(Jan Hendrik Schon)的年轻科学家引起了全世界物理学界的广泛关注。他被誉为“科学神童”“诺贝尔奖的当然得主”,甚至是“爱因斯坦第二”。舍恩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竟然发表了90余篇学术论文,而且其中大多数登载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自然》和《科学》上,数量之多、质量之高、速度之快,令人惊叹。
当时世界上无数科学家对其论文实验成果争相追捧,进行验证。仅2002年,在全美就有100多家实验室在测试舍恩的实验。当投入了数以百万计的研究资金后,人们吃惊地发现,舍恩的实验结果根本就重复不出来;与此同时,康乃尔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物理学教授分别发现在舍恩的三篇互不相关的论文中却使用了完全相同的图表。
面对众人的纷纷议论,贝尔实验室决定对舍恩的学术成果进行彻查,而查证的结果是:舍恩的试验结果多数是伪造的或者是经过篡改的。舍恩成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造假者。
(三)捏造相关研究事实
这种形态的主要标志是无中生有,用虚假的事实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1981年10月3日下午,藤村新一,这个30岁出头的日本小伙子,在考古调查中意外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石块。这个石破天惊的发现,使他在考古界一发不可收,只要有他参加,肯定“成果”不断,为日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考古挖掘新纪录,每次挖掘出的旧石器都使日本历史向前跨越了10万年。然而这些所谓的“奇迹”却在一个摄像头下被彻底击碎。录像显示:在一个夜色如墨的凌晨,一个身影偷偷溜进即将挖掘的考古现场,从口袋中掏出事先准备好的石块埋入地下备用。这个人就是“考古天才”藤村新一。从此,藤村新一的造假伎俩大白于天下,他20年来伪造的日本远古历史终于现出原形。
这里所列举的,仅是触目惊心的典型案例。学术道德腐败行为的形态不止于此。从网上下载资料,然后拼凑粘贴、移花接木者有之;将他人的作品改头换面者也有之;引用他人学术成果不加注释者有之;伪造注释者也有之;为了缩短发表周期,一稿多投者有之;同样的实验数据反复改换而重复发表者也有之;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者有之;拉大旗作虎皮,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者也有之。
学术道德腐败行为虽然形态各异,但有着同样的实质,这就是:弄虚作假,急功近利。
二、学术道德腐败行为的危害
有因必有果。学术道德腐败者迟早会为其行为付出惨痛的代价。
(一)葬送自己的光明前程
严重的学术道德腐败行为一旦被发现并公之于众,不但会影响到当事者的职业生涯,损害曾经拥有的地位和荣誉,甚至会失去自己宝贵的生命。
2014年8月,知名学术期刊《国际新闻界》刊登公告,于艳茹2013年7月在该刊所发论文大篇幅抄袭国外专著。于艳茹,2013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并获博士学位,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消息曝光后,北京大学撤销其已经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