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与知识探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化传承与知识探究   摘要:在中国教育史上,中国传统书院的出现,一开始作为民间学术传播、图书收藏的私人讲学机构,对官办学校起到了竞争、冲击、补弊起废的作用。明清时期,政府通过经费控制、人员任用等办法逐步加强对书院的控制,淡化了中国传统书院自由讲学、著述的学术特色,及至现代中国,书院已经成为一种传统文化符号、一种象征。作为文化传承机构,传统中国传统书院与现代西方高等教育中出现的高等研究院,它们之间有何异同?作为不同文化背景下诞生的不同学术研究机构,中国传统书院与西方高等研究院是否有相互学习、借鉴的地方?以上问题的回答,有利于中国高等教育在传统和现代化之间找到有益的平衡点。   关键词:文化传承;知识探究;书院;高等研究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082-02   中国传统书院(以下简称“书院”),经宋代兴盛,清末废止,历史源远流长,硕学鸿儒、自由讲学之风气,使一代代学者心向往之。书院的兴起,开辟了理学思想发展的高峰。比如,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麓白鹿洞书院,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合称为“中国四大书院”。代表了书院发展的兴盛,传承了中华学术的血脉,其兴也勃焉。梁启超曾这样谈起书院的成立,“一面求智识的推求,一面求道术的修养”;胡适也说过,书院的精神“大致有三:代表时代精神。讲学与议政。自修与研究”。因此,中国古代传统书院,一方面代表了中国经学传统,对奠定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另一方面,对打造思想自由及兼容并包的学术风气也使后世学人津津乐道。从学术角度上看,书院之精神气质与西方现代大学推崇研究高深学问、学术自由之目标契合。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人文化成―中国传统书院的特色   中国传统教育之精神,重人文道德而轻实用技术。自儒家孔孟以来,修齐治平,其开端之处在修,通过个人之修身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而书院作为教育的机构及文化传承的载体,其文化精神传承了儒家经学之传统,无论从导师、课程、授业、问学之方式方法,承袭中国传统教育之特色。如胡适曾说:“中国书院的组织,是以人为中心的,往往一个大师以讲学行谊相号召,就有四方学者??然从风,不但学问上有相当的研究,就是风气上也有无形的转移,如朱文公的白鹿洞,胡定安的湖州,都是一例”;陈平原认为:“中西教育观念的差别却是实实在在的。依晚清以来通行的说法,后者重知识传授,前者重人格修养。”纵观历代中国书院,具有私人讲学特色,经费自给自足的特点,同时,一般有一位道学问品行出类拔萃者任“山长”,而四方学子慕名追随学者而来。学依人而教,人依学而效,形成独特的书院治学及研究特色,学者自由讲学、自由著书立说,不同学术观点及教学方法在不同的书院中存在,并依书院“山长”治学特色而形成不同学派,更进而开创一地方之学风。正如胡适所说,自修与研究,讲学与议政,独立办学独立思考,正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所追求的目标,通过传统书院而实现。   中国知识分子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富有家国情怀。如孟子“舍我其谁”的精神;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湖南岳麓书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等传诵千百年的格言警句,传递的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民族气节及经国济世的情怀。书院的变革,至清末民初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国门,清政府苦思救国良策,兴洋务运动,废科举兴学堂,将中国传统书院统统改造为西式学堂。对此,胡适曾说:“书院之废,实在是吾中国一大不幸事。一千年来学者自动的研究精神,将不复现于今日”。笔者认为,中国传统书院,其精神核心在于为学术而学术,而不在于科举。学子求学其间,在于求学问而不在于求出身。这种精神,正是当代中国大学在市场化浪潮下被功利主义浮躁之风侵蚀的学术所缺乏的。因而也是当代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书院所津津乐道的人文化成的“文化精神”。   二、高端冲刺――西方高等研究院学术研究之特色   正如前文所说,中国自洋务运动以来,在教育领域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实行了全面西化,延续数千年的书院被西式学堂所取代,连同书院的文化精神内核也被西式学堂、大学的高效实用人才培养文化所取代。在书院存废的过程中,虽然有师夷之争及体用之分的争论,但西方大学其科技发达、技术领先、学术独立却是不争事实。书院之废除如同科举制一般,被认为是落后于时代的,国人纷纷求学于西方,因此之后才有蔡元培负笈德国而办北京大学,形成“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之特色;也有庚子赔款而建立起来的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从而奠定了当代大学高等教育之基础。西方大学其追求真理、理性至上,研究高深学问、追求学术自由的特色正好与中国传统书院追求道术修养和人文化成,形成互补。如两者互相融合,取长补短,对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