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仁”的方法论实质.docVIP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孔子“仁”的方法论实质   摘 要:西周末年,诸侯纷争,礼崩乐坏,整个社会处在大动荡、大变革之中,特具忧患意识的孔子在思索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应时代呼唤提出了“仁”。“仁”如何改变当时社会的动荡局面?推动、实现“仁”的方法原则与孔子的“和”具有一致性,“仁”之所以能够被推动和实现,正在于具有差异、变动、创生内涵的“和”的运用。也就是说,在方法论的意义上“仁”即为“和”。   关键词:孔子;仁;方法论;和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5-0021-04   孔子生活的时代,诸侯纷争,礼崩乐坏,周天子威仪殆尽,地位急剧下降,整个社会的言行思维方式、伦理道德观念、经济政治体制都处在大动荡、大变革之中,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诸子百家检讨和反思以往旧的理论体系、道德观念、治国之道而争相提出和设计新的方案时,特具忧患意识的孔子应时代呼唤提出了“仁”。   一、“仁”的多层次内涵   众所周知,《论语》是集中反映孔子思想的主要典籍。在《论语》中,提到“仁”有一百一十处之多,而关于“仁”的含义除了孔子直接做出的8处解释外,另有98处则是孔子及其弟子在言谈中对“仁”从否定、间接角度做出的解释或涉及。“仁”在《论语》中出现的频次和不同的解释体现出其具有多层次内涵的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道德内涵   孔子的“仁”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针对时代问题而提出的治世良方,面对当时突出的伦理道德问题,孔子赋予“仁”以丰富而明显的道德内涵。首先,“仁”有非常具体的道德内容,如:孝悌、忠勇、守信、谨慎、言行内外一致等等,这些问题在《论语》中都有具体表述。孔子将这些道德内容综合起来并人格化,提出了一个道德人格概念,即君子。“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1]70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关键在于具备仁德,只有君子才可以做到“矜而不争”,改变当时诸侯纷争、社会动乱的局面。“仁”既是君子的本质,又是各种道德内容的本质,这种道德本质必须随时随地存在。   作为道德本质的“仁”不仅仅是君子个人的修养准则和追求目标,而且也是整个社会的道德原则,具备改变社会道德的力量。孔子要求弟子泛爱众,以“爱人”直接解释关于樊迟“仁”的提问,认为管仲辅助齐桓公不动武力而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社会文明得到进步,都是对“仁”具有的社会道德影响给予肯定。“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163“仁”的社会道德价值在一定意义上甚至超越了个体生命,这是孔子用“仁”达到改变社会动乱的期望之体现。   (二)心性内涵   “心”“性”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对重要的哲学范畴,涉及人的本质、主观认识和天人关系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孔子并未深入谈及心性问题,在《论语》中孔子论性之语也只有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75。然而在关于“仁”的问题讨论上,孔子却始终没有脱离心性而展开。“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1]90关于仁智与山水的关系问题,结合孔子关于“性”的观点来看,山水乃天成之物,其静动皆自然之性,仁、智之德虽非后天习养而不可得,然而孔子以山水之乐喻之,一语道出了二者的联系,即后天人为的性情无论动静毕竟有其天性可循,先天自然之性经后天人为的学习、修养必有仁智愚恶之分,“仁”是先天自然之性与后天习养之德的统一。“仁者人也”[1]28,“仁”内涵中关于人的本质特性体现了孔子的心性观。①   (三)礼乐内涵   在国家、社会治理的实践层面上,孔子主张恢复周礼,以礼治国,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礼”,而孔子所说的礼也是与“仁”直接相关的。“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1]131-132在孔子看来,只要能做到“克己复礼”就是仁了,至于如何“复礼”,孔子则认为凡是一切不合于礼的视听言行都要摒弃勿为,最终还是落到了礼上。“仁”与礼的直接关联既体现出“仁”的礼乐内涵,也引发我们对二者关系的进一步梳理。   (四)真理内涵   在孔子那里,“仁”是需要经过后天的学习而得的,“仁”心性内涵中的理性成分同时也印证了其作为心性修养目标具有被认知对象的意义。“子曰:‘当仁不让于师。’”[1]168在“仁”面前,即使是面对传授知识真理的老师也不必谦让。可见,“仁”的被认知意义并非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择善而从”的学习观已让“仁”从真向善的价值范畴跨越。   (五)价值内涵   “仁”具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