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仞之山,登临有道.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千仞之山,登临有道   唐诗宋词好比是文学史上的珠穆朗玛峰,高考则是莘莘学子的一次集体攀爬。千仞之山,登临有道,想成功登临顶峰,一要取道于完整的诗词鉴赏知识体系,二要取道于历年来的高考真题。虽然诗歌园林百花齐放,高考真题却是一枝独秀。孙子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本文力图从命题特点、情感取向两方面切入,以近三年全国卷诗歌鉴赏题为依托,试图深度探析高考命题的特点,力求让考生在考场上知彼、不殆。   一、近三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比较分析   二、命题特点分析   综观上表,不难发现,近三年的诗歌鉴赏题,呈现出以下的命题特点:   (一)思想情感,地位突出   从考点的分布来看,考查的重点依然是诗歌的思想情感,在七套试题中,有六套题直接考查思想情感,其设问如下:   1. 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金陵望汉江》   2. 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内宴奉诏作》   3. 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   4. 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残春旅舍》   5. 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阮郎归》   6. 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含山店梦觉作》《宿渔家》   (二)淡化技巧,重在理解   “表达技巧”考查点,设问方向明确,答题口径小,关联思想内容、情感、结构等考点,凸显全篇意识和结构意识。命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总体上观照诗歌,以防止考生断章取义,对诗歌进行断层、割裂式理解。   如2016年卷II的第9题,题目既突出了内容(曹霸的高超技艺),也强调了结构上所起到的作用(铺垫),引导学生不偏离“烘托渲染、衬托对比”这一考查方向。2014年卷II题目将手法技巧与诗歌的情感直接关联,设问明确具体,突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情感,使学生有效避开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角度)这条思维误区,达到了考查“虚实相生”的目的。   (三)大家当道,唐宋风采   从时代、作者以及体裁来看:唐宋诗占据主导地位,宋词偶有涉及。入选的既有李白、杜甫、韦庄、岑参这样的大家之作,也有一些非主流的边缘作品。 从题材来看,写景抒怀诗、羁旅之思所占比重较大。   (四)对比赏析,求同存异   比较鉴赏题型在近几年高考题中频频亮相,它既是高考命题的亮点,亦是难点。亮点在于它和教材的完美衔接,如2015年卷Ⅰ岑参的《送武判官归京》和2016年卷Ⅲ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都是名家的代表作品,虽源自初中教材,但由于是考纲规定的背诵篇目,学生并无遗忘之感。难点在于它是能力的考查,要求对比分析两首诗歌,求同存异,难度加大。考生难以找准差异,容易遗漏要点,答题准确率下降。如2015年卷Ⅰ要求学生对比分析景物描写的角度,2016年卷Ⅲ着眼点在于情感基调,两道题目都不易拿满分。   (五)题型多样,稳中有变   2016年卷Ⅰ《金陵望汉江》可归结为意境赏析类题型、情感及作用类题型,卷Ⅲ《内宴奉召作》可归结为炼字型、比较鉴赏类题型,卷Ⅱ则可归结为思想内容概括分析型。在这些题型中,作用类题型的命题导向性很明显,如:   1. 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2014全国卷Ⅰ《阮郎归》)   2. 诗的尾联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2015全国卷Ⅰ《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   3.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2016全国卷Ⅰ《金陵望汉江》)   其中,2015年与2014年的命题设问方式相同,都立足于从情感角度考查诗句所起到的作用,2016年的设问方式虽有明显的变化,表面上是在考查“用意”,但实为“作用”的考查,可以看成是作用类题型设问的一个变体形式。   三、思想情感分析   唐宋诗词,灿若星河,诗人因个体差异、人生际遇以及景、境、时代大环境的不同,诉诸于笔端的情感也不尽相同。有人忧国伤时,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有人愤世嫉俗,蔑视权贵,归隐田园;有人漂泊天涯,客居异乡,难遣思乡之苦。正所谓“人生百味皆入诗,一枝一叶总关情”。在丰富的诗歌意蕴面前,备战高考的学子便显得无所适从。因而,把握高考命题的情感取向,对高考的指导意义是非凡的。   (一)近三年全国卷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分析(见表2)   (二)情感取向分析   1. 总体特点   观照大我,不忘小我是情感取向的总体特点。以上7套考题中,既有符合时代主旋律的大我情怀,也有洪荒宇宙中小我的浅唱低吟。如李白在《金陵望汉江》中既歌颂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