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法律制度2.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回顾1:简述《宋刑统》体例上的变化。 (1)篇目、内容大体相同。《宋刑统》共30卷,12篇,502条。 (2)宋刑统沿袭了唐《大中刑律统类》首创分门的传统,在每篇之下又分若干门,12篇共分213门。 (3)《宋刑统》收录了五代间通行的部分敕、令、格、式,形成了律令合编的法典结构。 (4)《宋刑统》删去《唐律疏义》每篇前的历史渊源部分,因避讳,对个别字也有改动,如将“大不敬”的“敬”字改为“恭”字。 (5)《宋刑统》在刑制上,增设了“折杖法”,即除死刑外,其他刑均可折杖行刑。 回顾2:简述宋代的主要法律形式。 1.律:即《宋刑统》 2.编敕: 敕是皇帝对特定的人或事所作的命令,主要是关于犯罪与刑罚方面 。 编敕,是将单行的敕令整理成册,上升为一般法律形式的立法过程。 仁宗以前基本上是“敕律并行”编敕一般依律的体例分类,但独立于《宋刑统》之外。 神宗朝敕的地位提高,已到足以破律代律的地步。 3.条法事类:南宋,将敕令格式以“事”分类统一,分门编纂,形成这一新的法典编纂体例。 4.例:南宋时还有编例,以补充律敕,以例断案有所发展。 敕、例的广泛应用是导致宋代法制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讲主要内容: 第八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 宋代法律制度 第二节 辽金两代立法概况及法制特点 第三节 元代法律制度 第一节 宋代法律制度 三、宋代法律内容的主要发展变化 (一)行政法律规范 1.中央“二府”与“三司”机构及其相互关系 (1)中书 宋代最高行政机关:中书门下,简称中书。 取旨、审议、施行三权尽归中书省。 “中书门下平章事”行宰相事。 有权对下级发布命令;下级直接向其汇报工作。 宰相实权一分为三:军权划归枢密院,财权给三司使,行政权因奏请皇帝而大受限制。反衬出皇权的加强。 (2)枢密院 最高军事行政机关。长官为枢密使,下设副使、知枢密院事等。 有发兵权。掌兵权分属三衙:殿前司、马军司、步军司 宋宁宗时,以宰相兼枢密使成定制。 长官为当然的副宰相。 中书、枢密院号称“二府”,互相牵制,便于皇帝分别控制。弊端:“所言两不相知,以故多成疑贰”,影响军务的统一执行与相互配合。 第一节 宋代法律制度 三、宋代法律内容的主要发展变化 (一)行政法律规范 1.中央“二府”与“三司”机构及其相互关系 (3)三司 盐铁、度支、户部三司为中央最高财政管理机关。 长官为三司使、副使,地位待遇与二府长官同,被称为计相。 2. 中央监察与司法机关 沿唐制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下分台院、殿院、察院 门下省设谏院。谏官是分数门下、中书的左右谏议大夫、司谏、正言。 中央司法机关初为大理寺与刑部,太宗时在宫中增设审刑院。元丰改制恢复大理寺、刑部旧制。 第一节 宋代法律制度 三、宋代法律内容的主要发展变化 (一)行政法律规范 3.地方政权机构及其与中央的关系 宋初地方分州、县两级,后又于州上设路。路的权力一分为四,称帅司(经略安抚使)、宪司(提点刑狱使)、漕司(转运使)和仓司(提举常平使),分管一路军政、司法、财赋与边防,以及监察、赈灾或专卖等政务。四司之间互不隶属,彼此监督,直接对皇帝负责。 宪、漕、仓,“监司巡检”制。 有宋一代,地方官任免由皇帝直接控制,且将州县的行政权、财权、司法权尽收朝廷。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4.职官的管理与任用 5.两宋行政律法的特点 皇帝君权的集中与臣僚事权的分割 “异论相搅”的用人原则 第一节 宋代法律制度 三、宋代法律内容的主要发展变化 (二)刑事法律规范 1.刑事政策 维护地主对佃农的特权 限制适用“请”、“减”、“当”、“赎”法 增加附加刑、扩大奏请敕裁的范围以减少死刑的适用 肆行“恩宥” :大赦、曲赦、德音,统称贷雪 2.刑法打击的主要对象 “十恶”、“四杀(劫杀、谋杀、故杀、斗杀)” 严惩贪墨之罪 重惩强盗的《重法地法》与《盗贼重法》 《重法地法》:统治者将京城开封诸县划为“重法地”,规定在“重法地”内犯罪的,加重处罚,重法地”的范围逐渐扩展到各个重要的府、州、军,其量刑也日益加重。这方面的一系列法律称为《重法地法》 。 《盗贼重法》:进一步强化对谋反、杀人、劫略、盗窃罪的镇压。凡犯有《盗贼重法》所定各罪者, 无论是否在重法地内犯罪,都依《重法地法》从重惩处。 严治传习“妖术”、“妖教”罪和“妖言惑众”罪。 第一节 宋代法律制度 三、宋代法律内容的主要发展变化 (二)刑事法律规范 3.宋代刑罚制度的变化 折杖法:除死刑外,其他笞、杖、 徒、流四刑均折换成臀杖和脊杖。 配役刑:源于隋唐的流配刑。为补死刑和折杖后的诸刑等刑差太大,朝廷遂增加配役刑的种类和一些附加刑。配役刑在两宋多为刺配 。 凌迟:始于五代,是碎而割之,慢慢致人

文档评论(0)

69522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