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直面理想 坚韧不屈
——记男低音歌唱家彭康亮
■孙琦
在2011年3月刚刚结束的玛莉亚·卡拉斯国际声乐比赛中,我国男低音歌唱家彭康亮被邀往希腊雅典出任评委,并于比赛后,在卡拉斯艺术中心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引起强烈反响。
玛莉亚?卡拉斯国际声乐大赛是为纪念已故世界著名全能女高音歌唱家玛莉亚?卡拉斯而设立的,卡拉斯1923年出生于美国纽约,1977年54岁时,离开她为之热爱并奉献一生的舞台和观众,病逝于法国巴黎。她在美声唱法和歌剧表演方面的造诣至今无人能抵,即使是其后出现的颠峰级人物,澳大利亚的花腔女高音琼·萨瑟兰和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鲁契亚诺·帕瓦罗蒂,也望尘莫及。由此,以卡拉斯命名的国际声乐赛事之规模和水准可见一斑。它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希腊文化部举办的每两年一次的比赛,不仅选手来自世界各地,经各国初赛后,优胜者才来到希腊参加半决赛和决赛;就连评委的人选也不拘泥于欧洲,由世界级顶尖声乐表演艺术家组成,包括谢里尔·斯都德、路易吉·阿尔瓦、非利普·姜等人。此次彭康亮作为亚洲中国籍的男低音歌唱家,能够进入评委之列,并被邀请在“卡拉斯艺术中心音乐厅”那样一个神圣的声乐艺术殿堂举办独唱音乐会,这与他个人的艺术才能直接相关。众所周知,美声唱法以及整个歌剧艺术的难度登峰造极,大多出色歌唱家一般都出生于古典音乐世家,经几代人熏陶培育,在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滋养下,个人努力加上机缘巧合,才逐渐显露头脚。特别是对于中国人来说,固有的语言特点、发音习惯、脾气性格、审美追求等一些特定模式,常常成为美声唱法的障碍,因此即便是一个兴趣、灵性、坚韧齐备的歌者,也仅能瞥见冰山一角。彭康亮这个出生于广东海丰县、高中毕业前从未接触过专业音乐教育、19岁才第一次见到钢琴、还有将近10年的宝贵青春投身于流行歌曲舞台的人,是怎样解决现实与理想的矛盾,跟随心意,追求真知的?怎样突破重围,克服发声方法和语言习惯的桎梏,勇攀世界艺术高峰的?他是怎样挑战自我、攻克难关、最终屹立于欧洲声乐界的?本文就将这些问题作为线索,以传记形式展开叙述,希望以此鼓励青年学者,并见证中国声乐表演和艺术教育的大发展。
无心——有心——无心
彭康亮出生于广东海丰县,在彭湃中学读书时,并未对唱歌发生浓厚兴趣,倒是比较偏爱绘画。然而,因他拥有一副天生为唱歌而生的大嗓子,硬是被广东省歌舞团的民乐专家慧眼识英雄,误入声乐界。那是1973年,彭康亮读高中三年级,被校长“逼”上考场,并以一首朴拙的《大刀进行曲》吸引了考官的眼球。事隔半年,省城的声乐专业演员不辞劳苦,赶赴县城寻找彭康亮,并以三天的悉心指导,教他学唱当年的艺术歌曲《我爱这蓝色的海洋》,虽然三拍子的节奏使他的心里习惯和肢体动作倍感困惑和煎熬,且那时也并不醉心于唱歌,但就是凭着对待事物一钻到底的“金牛座”韧劲,使他经过了在省歌舞团12天不知名目的考核。后来他回忆起那段在琴房里既学习又住宿,随时接受各种陌生人不定期视听的日子,还倍感温馨。其实那些陌生的面孔就是队长、声部长、团长等人,多么特殊而科学的艺术考核方式啊!又是半年时间,彭康亮因高考成绩优秀,被留在中学当老师。1974年,他被“广东省歌舞团五七艺校学员班”正式录取,边学习声乐专业,边参加歌舞团的演出,历时4年。这算是他声乐道路上的无心插柳,却成为终生事业的一个起点,此后,他就开始刻苦努力,查缺补漏,争做一个音乐艺术上的有心人。
然而,此番学习并不顺畅。彭康亮被分派到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罗荣钜老师班上学习,罗老师教学虽认真严谨,却因主要以“咽音唱法”为训练手段,使得学生们分崩离稀,多数投师他人。只有彭康亮坚持“一条道走到黑”,他觉得认定了一种学习方法,坚持长久练习,深入了解其中的妙处,扎实巩固才能取得成效,这比“朝三慕四”地游离于各种选择要好得多。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广东省歌舞团五七艺校学习班的4年里,他一直跟随罗老师学习,唱会了几十首歌曲,包括《跳蚤之歌》、《老人河》、《菩提树》等这些具有相当难度的作品;还向团里专家学习钢琴,按照专业进度积累曲目。无疑,这为他日后接触西洋歌剧打下较好基础。“咽音唱法”在意大利美声唱法历史上古已有之,在中国由林俊卿医生结合医学理论,建立发展起来。虽然其特殊的发声训练能够解决歌者发出明亮坚实的高音,但因其音色怪异,不符合大众审美,几十年来,这种发声方法一直倍受争议,始终未能进入专业音乐院校的教育体系和职业歌唱家的视野。据彭康亮的学习经历和艺术实践来看,咽音对咽壁机能训练很有帮助,有不可否认的辅助作用,但如果仅用咽音的音色表达音乐,是片面而极端的。它只能是歌唱训练的一部分,而不是包括着音乐、语言、甚至肌肉神经反应等等在内的整个声乐体系的全部;过分强调它的作用,无益于歌唱。他当年就因音色生硬、尖亮、无乐感而失去几乎全部的独唱机会,甚至连参加合唱也屡遭排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