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十三讲 文学与科学 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 一、文学与科学的共生性 科学一词,源自拉丁文,意为“知识”。科学最初处于哲学的统摄之下,属于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并列。到了中世纪,形而上学、科学、神学三者合一。文艺复兴以后,科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 汉语的“科学”一词译自英文或法文的science,起初一直译为“格致”,意谓格物致知之学,后来受日本影响译为“科学”。 一、文学与科学的共生性 同科学与哲学的分化并行不悖的是,西方的“文学”一词,经历了从神话、史诗、戏剧,到小说和抒情诗等新样式陆续出现之后,也在18世纪与文献、学识、学问等意思分开,而专指今天所说的“想象性文学”。 比较思考科学、哲学和文学的异同点是饶有兴味的,事实上,哲学从某种角度而言是科学与文学艺术的“上级主管”,只不过有些哲学学偏向科学这一端,有的靠近文学艺术另一端罢了。 二、文学与科学的差异性 1、思维方式的差异 科学:实证性、准确性、认知性(认识自然) 文学:想象性、模糊性、审美性(审美愉悦) 卢纶《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挥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华罗庚改诗: 北方大雪时, 群雁早南归。 月黑天高处, 怎得见雁飞?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杜甫《古柏行》 (宋)沈括《梦溪笔谈·讥谑》:“‘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太细长乎?” 一、科学与文学概述 2、语言运用的差异 外指性、直指性、熟知性(通俗易懂) 内指性、曲指性、陌生性(故弄玄虚) 一、科学与文学概述 3、社会历史的差异 科学:时空局限性 文学:超越时空性 古代的科学发现、发明,在今人看来大多显得微不足道,但古人留下的文学艺术,在今天则是价值连城,甚至是无价之宝。 文学无用? 今人缅怀古人; 科技有功? 历史面向未来。 三、文学与科学的互通性 三、文学与科学的互通性 三、文学与科学的互通性 三、文学与科学的互通性 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王羲之创作《兰亭序》 罗曼·罗兰写作《约翰克里斯多夫》 阿基米德面对罗马士兵的专注 罗丹修改雕塑的迷狂 肖洛霍夫创作《静静的顿河》时的忘我 三、文学与科学的互通性 三、文学与科学的互通性 (三)科学家的文学修养 (法)法布尔“昆虫界的荷马”。 (英)达尔文钟情于莎士比亚戏剧、拜伦的诗歌。 在洛杉矶海边别墅隔海西望有感华罗庚 茫茫一海隔, 落落长相忆。 长相亿, 白云掩目苍海碧 时光不倒流, 往事何必多回忆。 掌握好今时今刻, 为人类尽心尽力。 身后原知万事空, 人生难得三万六千日 不珍惜,不落实, 悔何日,空叹惜。 ——1984年7月3日 温家宝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曾长期从事地质工作,但经常吟诗抒怀: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衙斋卧听箫箫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郑板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恸哭。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家乡,家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山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之殇。(于右任) 仰望星空(北航校歌 温家宝诗作)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辽阔而深邃; 那无穷的真理, 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 那凛然的正义, 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 那博大的胸怀, 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 那永恒的炽热, 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曾在《科学与艺术》中形象地比喻说: 它们是自然这块奖章的正面和反面,它的一面以感情来表达事物的永恒的秩序;另一面,则以思想的形式来表达事物的永恒的秩序。 三、文学与科学的互通性 (四)文学与科学在术语方面的借鉴 1、文学借鉴科学术语 共鸣 张力 熵(科学技术上用来描述、表征体系混乱度的函数。亦被社会科学用以借喻人类社会某些状态的程度。) 2、科学借鉴文学词语 夸克(乔伊斯《芬尼根的丧宴》,本指海鸟的叫声,美国物理学家默里·盖尔曼后借用成为了物理学名词,指比中子、质子更小的粒子) 雅虎(斯威夫特《格列夫游记》) 奥勃洛摩夫(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的主人公名字,英国生物学家博斯用来表示软体动物的一个变种的嗜睡特性) 中国的嫦娥工程,美国的阿波罗计划、日本的月亮女神等 四、文学对科学的启示 高尔基说过,文学家曾经有过两次发现: 其一是,巴尔扎克在自己的小说中指出人体中大概有某种力量的液体在起作用,几十年后,科学家发现了“荷尔蒙”,并创立了“内分泌”学说; 其二是,(瑞)斯特林堡在小说《柯尔船长》中第一次从空气中提取氮气的可能性。 马克·吐温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