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第三板块 区域研究与热点地区人教新课版.ppt

高三地理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第三板块 区域研究与热点地区人教新课版.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重点要点探究 (3)立足于中国看世界,立足于全球看中国。在复习中,要注意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经验教训,注重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区域地理知识在高考中常作为命题的基础和背景,高考命题常以中国的重点工程建设和热点区域为载体,或以数据、图表为媒介,考查判断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2010年新课标地理高考涉及本专题内容将会有以下特点: (1)以某区域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为背景考查其成因和分布规律,评价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2)以区域地理知识为背景,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考查比较、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 (3)将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相结合,考查区域内资源配置、人类生产和生活与区域环境的协调发展。 主干知识整合 (3)东部锋面雨带的推移我国东部地区各地雨季开始和结束的迟早,主要是由夏季风的进退所决定的。 推移规律:①5月,雨带徘徊在南岭一带;②6月,雨带移到长江流域以后,在江淮之间摆动一个月左右,形成梅雨;③7月上旬,雨带开始向北推移,7、8月到达华北、东北等地,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常发生伏旱(6~8月,西南、两广地区还受西南季风影响形成降水);④9月开始,冬季风增强南下,夏季风便开始南撤,雨带随之迅速南移;⑤10月,冬季风频频南下,夏季风在大陆上消失,雨季随之结束。 (4)气候的主要特征 ①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水热配合状况好。夏季普遍高温使需要较多热量的作物如水稻、玉米等种植地区大大向北扩展;雨热季节配合好,有利于树木、牧草、农作物的生长。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冬季气温偏低,夏季气温偏高,气温年较差大;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较大。 ②气候复杂多样。主要的气候类型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高山气候。复杂多样的气候使世界上绝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合适的生长地区,使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二、中国的区域差异 1.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专题网络构建 专题网络构建 重点要点探究 专题备考引擎 新课标考核要求: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地理单元的划分依据和界线,四大地理单元的位置、范围、区域主要特征、区域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北京、香港和澳门、台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珠江三角洲、海南岛、黄土高原、长江沿江地带、环渤海地区等,以上不同尺度区域的位置、范围,区域自然特征,区位发展条件(优势与不足)与措施,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区域间的联系与差异,区域内的主要自然灾害、环境问题及综合治理措施。课改区近三年考查情况如下表: 年份 考察情况 2009年 广东卷第35题(巴丹吉林沙漠及周边地区地理特征);江苏卷第7~8题(青藏高原的地理特征和景观特征),第21题(贺兰山东西两侧的气候特征比较),第25题(省级行政单位的分布和简称);海南卷第16~18题(长江中游某地区的外力作用和自然灾害),第22题(海南岛西南部日照时数分布及产生原因),第23题(赣州所属省、所经铁路线名称);山东卷第5~6题(艾丁湖的地理特征和变迁原因), 年份 考察情况 2009年 第26题(福建沿海地区降水少于武夷山东坡的原因);宁夏、辽宁卷第37题(内蒙古东部某区域干湿区判断、内部降水差异的原因);安徽卷第34题(东北地区河流水文特征);福建卷第5~6题(青藏高原南部气候的特征及原因) 年份 考察情况 2008年 广东卷第18题(我国一些铁路的线路特征),第19题(城市判断),第21题(我国的航空运输发展),第32题(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第33题(东江流域的气候、河流补给和特征、流域开发、城镇分布、城镇化发展),江苏卷第19~20题(我国东部锋面雨带的推移及降水情景),第27题(我国东中西部的电力生产与消费),第29题(湖南省有色金属资源特点,水能分布,湘东、湘南地区发展有色金属工业的条件,酸雨的成因和治理) 年份 考察情况 2007年 广东卷第32题(云贵高原某省的人口分布和水土流失原因,云贵高原的经济发展条件和对策);江苏卷第13~14题(中国地形剖面图及自然带),第16题(中国区域景观差异),第35题(中国热点区域);海南卷第15~16题(中国农业) 复习本专题,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1)整合我国四大区域的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工农业发展

文档评论(0)

170****057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