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探微.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言文教学探微[摘要] “知识是教不完的”。学校仅仅几年的施教,不可能使学生饱受终身,唯一的办法是让学生学会自学的方法。高中学生,已初步具备了学习的自觉性,有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有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也就是说,他们已具备了自学的心理素质。这是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学会“反三”的基础。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着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问题。文言文教学是如何凭借上述基础,使之获得最佳效率的,就此问题进行探讨,为文言文教学提供参考。[关键词] 高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探微[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2016)070005实践是学习研究的最佳平台。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就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自己学习文言文,并且学会“举一反三”,进而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进行了一些探索,谈几点做法和体会,求教于从事语文教学的诸同行。一、预习质疑,讲练疏通预习的实质是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去阅读和理解课文,是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的好机会,从哪里“动”起,如何“动”,则应由教师指导,这是达到“不需要教”必不可少的一步。根据文言文教学要求的重点,我布置预习是从基础知识入手的。具体的做法和要求是:1认真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查字(正音、辨形、释义),解词(理解词义,分清词性),译句(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2笔录或划出疑难问题以备课堂提问。3长课文课外预习,短课文、难度较大的课文课堂再预习。4课堂质疑。通过提问题,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以便进一步确定重点、难点。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应分类归纳处理。一般性的问题,指名或启发学生单独回答,然后由教师明确表态;有争议或多解的问题如“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六国论》),“成而行之”(《厉公谏厉王止谤》),可将争议介绍给学生,以引起他们的研究兴趣,让其自由发表意见,通过各抒己见,互相补充 ,逐步取得一致意见,并引导他们在阅读中注意众家之说,加深理解。对有代表性的问题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我则采取“避实就虚”的方法,结合课后练习系统介绍“之”在古汉语中的用法,让学生对“之”有个全面的了解,然后进行比较鉴别,“对号入座”。这样不但解答了学生提出的问题,联系中的其他问题也迎刃而解了。质疑、释疑的预习过程对学生来说,既是能力的检验,也是能力的训练。而课文也在讲练中得到了疏通。二、“引路”“勾联”“举一反三”“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引路”、“勾联”就是“诱导”的具体化。这是达到“不需要教的重要途径”。所谓“引路”“勾联”,即是以前引后,以上引下,新旧联系,古今联系,点拨归纳的意思。我在讲《谋攻》一课时就采用了“引路”的方法。即对课文中句法相同,内容相似的句、段如“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等句,只细讲精讲第一、二句,其余则下放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口讲、笔译,进行精练(离了练,培养自学能力就无从谈起)。其他如《诗经二首》《邹忌讽齐王纳谏》也可用这一方法,此谓之“导而弗牵”。在教学中碰到困难,我一般不急于“倾箧筐”地说出早已准备好的结论或答案,而是“相机”予以必要的“点拨”。如在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课时,学生往往误将“渌水荡漾清猿啼”一句中“清猿”看做与“渌水”一样的偏正结构而理解为“凄清的猿”。对于这一问题,我只进行必要的“点拨”,把“清猿啼”中的“清”点拨到“啼”的后面,变成“猿啼清”意思便一下子豁然了。又如对《琵琶行》课后练习一:“这首诗赞美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感叹她悲凉的身世,又写出诗人自己冷落的谪居生活,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对这一问题,学生或答非所问,游离于题外;或不着要领,语焉而不详,怎么也“联系”不好。而弄不清这一“联系”,就很难进一步认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对此,我没有忙于“照本宣科”,而是引导学生反复了解作者生平和该诗的写作背景,进而以“物伤其类”、“同病相怜”进行点拨,结合“同是天涯沦落人”一句,让学生在“同”字上多加琢磨。经这一点,学生立即“茅塞顿开”,很快找出了二者命运的相似之处,领悟了诗人正是从琵琶女当年才貌双全最后落得独守空船的凄凉结局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失意。学生明白了诗人产生共鸣的原因,两者之间的联系自然就不难理解了。这种开导而不代替学生作结论的方法便于促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此之谓“开而弗达”。教师教好仅是手段,学生学懂才是目的,举一反三,同型归类则是以学生学懂为目的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法有利于掌握规律,进行知识迁移。回顾以往的教学,只一门心思地“苦教苦学”而忽视了“反三”的妙用,其结果是“师勤而功半”。在讲《鸿门宴》一文时,我试用了“举一反三”的教法,收到了“师逸而功倍”的效果。如“吾得兄事之”一句,有的学生理解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