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梦龙与音乐文学.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冯梦龙的音乐文学思想 王 慧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221116 摘 要: 明代杰出的文学家冯梦龙在文学领域的成就颇丰,然而世人关注的目光往往只停留在他编选的小说上,对其它方面的研究相对不够深入。比如,他凭借个人之力搜辑了当时的民歌俗曲集:《山歌》、《太霞新奏》等,这些作品为后世研究当时俗文学的发展和地方的民俗风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其中某些篇章道出了冯梦龙对民歌俗曲这类音乐文学的真知灼见,成为我国古代乐论、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探讨。 关键词:冯梦龙 民歌俗曲 “真”情 遭轻视 思想、社会价值 冯梦龙(1574——1646),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字犹龙,又字子犹,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词奴、前周柱史等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出身名门世家,兄冯梦桂弟冯梦雄三人被称为吴下三冯最有名的作品为《古今小说》(《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与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两拍,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我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许多解经、纪史、采风修志的著作所录大都为当时名家新制之曲,故名新奏冯梦龙受李卓吾的影响,他提出:世俗但知理为情之范,孰知情为理之维乎(《情史》卷一《总评》)①“真”成为民歌俗曲的最高品质和美的基础,当然,这种“真”是指作者主观情感上的真实表达,而非忠实于客观现实的真确。他还“从歌主自然的原则出发,接触到了创作应本于真实的生活感受,自然而然地发抒真情实意才能给人以美感这一重要问题,在当时是颇有见地的。”② 在他看来,只有这种“真”才能产生“妙境”和“真趣”,也才能为它赢得人们的青睐,从而当之无愧地成为明代“一绝”。 综观冯梦龙有关民歌俗曲方面的论述,可见他是何等重视民歌俗曲的真实性。正如他说的:“《三百篇》之可以兴人者,唯其发于中情,自然而然故也。”③显然,在他心中,只有那些表达了内心真情的作品,才具有审美作用、思想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 归纳民歌“不得列于诗坛”的原因 我国最古老的诗集《诗经》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采自各地的民歌,经过整理加工成为诗歌史上光辉灿烂的经典源头,虽然统治者一厢情愿地从捍卫封建统治基础的角度对它进附会解说,但却掩盖不住它杰出的人民性和真实性。然而“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而歌之权愈轻,歌者之心亦愈浅。今所盛行者,皆私情谱耳。”(《山歌序》)正因为“诗坛不列,缙绅学士不道”(《山歌序》),山歌的分量就越来越轻,而内容也越来越浅俗。到了冯梦龙所生活的明代,民歌也就成了“私情谱”,这又进一步导致正统文学家对它的轻视,甚至是蔑视与误解,结果,“不得列于诗坛”与诗词相提并论。 在《叙山歌》中,冯梦龙首先指出民歌被采集,“并称风雅,尚矣。”接着,引出被目为经典的《诗经》,指出其中的“卫风”“郑风”经过孔子的删定尚且被留存,当时的民歌俗曲同是发自民众内心的真情传唱,为何就不能登大雅之堂,甚至被统治者诬为“讳淫讳盗”之作呢?冯梦龙认为,原因在于统治者的排斥和正统文人的轻视。 《诗经》中民歌的内容是丰富的,真的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除去情歌,还有很多反映社会黑暗和阶级矛盾的民歌。但是,“楚骚唐律”的“争妍竞畅”使得这种“民间性情之响”“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缙绅学士家不道也”。而这又势必造成“今所盛行者,皆私情谱耳”。这种谈情说爱的俗曲怎能不遭到当政者的排斥,道貌岸然的正统文人又如何能接受呢?最终,只有创造它的人民欣赏,而劳动人民是尊重现实的,他们从自己当时的生活出发,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性情之响”。如此这般,形成民歌俗曲受轻视的恶性循环。 这种观点也见于《步雪初声序》,“自唐人制为五七言以取士,诗道遂画界而独尊”,“宋兴用制策义,以收五七言律之权”。同样是当政者的政治手段把诗与曲判然分开,律诗成为是否具备经世治国之才能的权衡标准,而曲则愈益跌入不入封建卫道士耳目的“淫声”“邪行”的深渊。 冯梦龙的认识是深刻而精辟的,他从社会状况、政治体制方面去探寻原因,从而挖出根本,揭示了问题的实质。 三 对民歌俗曲价值的高度肯定与推崇 上文已阐述了冯梦龙对民歌俗曲情“真”的赞扬,与此紧密相关的,便是他对基于这种“真”的思想和社会价值的肯定与推崇。 “民间性情之响”,“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可见,民歌俗曲是“真”的,真的作品才能反映人民的心声,因而具有“不可废”的珍贵价值。加之因崇拜李贽,并受其思想影响,冯梦龙接受了市民阶层的反封建意识,更看重这“不与诗文争名,故不屑假”(《山歌序》)的民歌。他甚至联系起民歌“上古之陈于太史者”(《山歌序》)的

文档评论(0)

jsntrgzxy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