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假设A与B链段的体积相等,均为VR, 体系总体积为V ?G/RT??A图形与x和?有关 高分子-高分子体系 ?当?? ? 或 ?? ? ,体系互溶; ? 当? ??? ?,体系分成两相, 其组成分别为? ?和? ?。 ? 当? ???a 和?b ?? ?时,体系 自由能处于局部凹位置,相分离 不能自发进行,需克服自由能。 若不能克服能垒,则体系仍保持 均相(亚稳态)。 ? 当?a??b时,体系自由能处于局部凸位置,相分离可以自发进行。 相容的必要条件: 相容的充分条件: DGM ?A or ?B 0 1.0 ?? ?? ?a ?b 当c1 c1C 或 T TC时 当c1 = c1C 或 T = TC时 当c1 c1C 或 T TC时 (?GM0 or ?GM0 ) 双节线 Binodal curve 旋节线 Spinodal curve 随温度升高,两极小值相互靠近,到临界温度合而为一。在此温度以上任意混溶。 C 点所对应温度Tc:上临界互溶温度(UCST) ? 2 ?’2 ?”2 ?Gm T1 T2 T3 T4 T5 Tc C 此类体系称上临界互溶体系 温度越高溶解越好的体系 极小值随温度降低相互靠近,低温下达到临界温度Tc,称为下临界互溶温度(LCST)。 此类体系称下临界互溶体系 ? 2 ?’2 ?”2 ?Gm T1 T2 T3 T4 T5 Tc C 温度越低溶解越好的体系 均相区 两相区 亚稳区 双节线 旋节线 ?A or ?B c1 DGM or T or 临界相容的条件: ?对于聚合物,xA和xB都比较大,因此大部分共混高聚物都是不相容的。 3.4.2 Dynamics of phase separation相分离动力学 不相容区 旋节线机理 亚稳区 成核-生长机理 相容区 1. 旋节线机理 体系组成在两旋节点之间,相分离是自发和连续的。 随着时间推移,产生越来越大的两相,显示出明显的界面; 分散相有一定程度的连接。 此过程通常进行得较快,相分离是自发的和连续的。 PS/PBS(1:1)在200?C旋节分解后期照片(Tc=220?C) 1min 3min 10min 浓溶液或聚合物合金: 2. 成核与生长机理 体系组成在极小点和拐点之间,处于旋节线和双节线间的亚稳态区域,体系自由能仍然是降低的。混合物在震动、杂质、或过冷的条件下,组分扩散,产生分相。形成分散相的“核”。“核”一旦出现,就会逐渐长大,从而实现体系分相过程,通常这个过程进行得较慢。分散相不会连接。两种机理导致完全不同的形态和性能。 成核增长相分离 成核增长:不连续,结果是海岛结构 旋节分解:连续,结果是双连续相 3.5 Polyelectrolyte 聚电解质 阳离子聚电解质 侧链中有许多可电离的离子性基团的高分子称聚电解质。 阴离子聚电解质 蛋白质 两性聚电解质 3.6 Concentrated Solution of Polymer 高分子浓溶液 1.增塑(plasticization) 高聚物中加入高沸点,低挥发性,并能与高聚物相混容的小分子物质而改变其力学性质的行为。 所用的小分子物质叫增塑剂(plasticizer) 增塑是高聚物改性的一个重要方法,例如PVC的流动温度接近于分解温度,成型中常加入30~50%的邻苯二甲酸二丁酯,这样可以降低它的流动温度和熔体粘度便于加工。还可改善其耐寒、抗冲性能,制成软塑料制品(薄膜,胶带,人造革等)。 聚合物 增塑剂 聚氯乙烯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 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磷酸三甲酚酯 硝酸纤维素 樟脑,DBP,蓖麻油 醋酸纤维素 DB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磷酸三苯酯 聚甲基丙稀酸甲酯 DBP 天然橡胶 矿物油,煤焦油 增塑剂的选择原则 ①混溶性——它与高聚物的混溶性要好,从热力学角度讲要满足?1/2。 ②耐久性——要求增塑剂能在制品中长期保存,贮藏和使用过程中损失越少越好,这就要求增塑剂有高沸点和低挥发性,耐光,耐热,抗氧,化学稳定性好。 ③低廉无毒——由于增塑剂用量一般较大,所以要求低廉易得,无毒。 ④有效性——加入的量应尽可能少,对高分子材料的各种性能(力学,热学,电学等性能)应能兼顾到。 增塑的机理和规律 ①非极性增塑剂-非极性聚合物: 主要靠增塑剂的“隔离作用”来减小高分子链间的相互作用,使玻璃化温度降低 ②极性增塑剂-极性聚合物: 主要靠增塑剂的“极性替代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