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廉吏”用诗书下酒.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天下第一廉吏”用诗书下酒于成龙,生于1617年,卒于1684年,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方山县)人。对一个从贫困之地县令起家,一步步升迁为皇帝倚重的封疆大吏来说,于成龙所演绎的廉政故事,早已深入人心。康熙皇帝称赞他为“天下廉吏第一”,屡次破格提拔,把于成龙树为廉政典型。事实上,于成龙不仅是能做实事的廉吏,更是爱好诗书的文人。?筵抽了一个下下签于成龙入仕的起点相当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他参加了在省城太原举行的乡试,结果正榜无名,勉强考取了个副榜贡生(意味着没考中、但成绩尚可,入选者可以被送往国子监读书)。时值明末清初,时局动荡,于成龙去不了京城。家境尚可的他,就在永宁城外的安国寺隐居读书达6年之久,后来又前往太原“三立书院”游学4年。他很有志向,曾写了一首《鸡冠花》借物言志:“亭亭赤帻岸台端,傲出风霜不自寒。要识朝阳凭一唱,扶桑高捧海澜安。”刻苦读书让于成龙学问大进,可惜八股文的水平却没多大提高,这期间明朝灭亡,清军入关。从顺治二年(1645年),清朝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就批准了开科取士。然而于成龙几次参加科举,无一中第,最高学历也就被定格在副榜贡生。顺治十八年(1661年),已经45岁的于成龙入京参加选官。按照当时的惯例,吏部负责官员把相关职位写成签条并密封,让候选者随机抽取,职位好坏,全凭运气。于成龙抽中的职位是县令,地点在广西罗城,只能说是一个下下签。因为罗城县在当时并入清朝版图才1年多,期间朝廷曾派过两任知县,一位被杀,一位弃官逃走。家人闻知于成龙的选官情况,又喜又悲,喜的是老爷终于做了七品正堂,悲的是天涯万里,也许一去无归。永宁到罗城,有六七千里之遥,盘缠钱不够,只好典当出售了一部分田地和房屋,雇了5个仆人,才得以成行。走到山西南部的稷山县时,于成龙去拜望了好友武祗?y(音同支玉)。武祗?y叹息说:“广西为官不易,你要三思啊!”于成龙的回答是:“我们这些人,虽然没有考上进士,博得高贵的出身,但上古时代的皋(音同高)、夔(音同奎)、稷(音同季)、契(音同气)等贤臣,难道都是进士出身不成?我这番出仕,绝不是为了一家人的温饱和富贵,我发誓要不昧天理良心四个字。广西再远,罗城再偏僻,我也会去的。”话说得很豪迈,可当于成龙到达罗城,也不由得傻了眼。远望罗城县城,破败不堪,茅草长到了城墙根。走进城里,十室九空,仅存6户人家、草屋10余间,满目荒芜。县衙就是茅草搭建的3间堂屋,别说仪门(古代建筑中用来显示“威仪”的门)了,连大门都没有,简陋如农舍。于成龙也忍不住感慨:“天哪!这到底是什么鬼地方!我来这种地方做什么!” 更糟糕的是,没过多久,跟随于成龙而来的5个仆人,大半染疫疠而死,剩下的也告归而去,因为当地盗匪横行,很不安全。于成龙在给友人的信中,描述自己的状态说:“现在就剩下我孤身一人,生死都不由自主。晚上睡觉,我得枕着一口刀,床头还要放着两杆银枪,用来护身。”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于成龙开始了自己的事业。从维护社会治安做起,采用历史上著名的“保甲法”,根治了盗匪横行的现象。之后是鼓励农民恢复农业生产,他经常下乡视察,谁家的田种得好,他就题一个匾,写一副对联,表扬一番;看谁家偷懒不耕种,就动员左邻右舍去好言劝告。荒芜的罗城一天天繁荣起来。成了文学作品中的主角从罗城起家,于成龙一步步被提拔,从广西到四川、湖北、江西,再到南京,所到之处,政绩突出,官职也从县令升为同知、巡抚……最终被任命为两江总督。于成龙不仅善于理政,也善于捕盗,在民间有“于青天”之称,他智破各种疑案的故事更是口口相传。清代京城的评书艺人牛瑞泉以他为原型,创作了《于公案》,叙述了于成龙奉旨出京,途中断案破案的传奇故事。这部书影响很大,可以和著名的《包公案》相媲美。比于成龙小13岁的蒲松龄,也在毕生的心血之作《聊斋志异》中,记述了两则于成龙破案的故事。书中说,一次,于成龙巡视到高邮,恰好一个富绅女儿的嫁妆被盗,当地刺史束手无策,于成龙命令只留一个城门,用来放行人出入,并且命令说:“如果有人从城门出入两次,就把他抓起来。”果然抓获了两个人,他们在外衣里套着两身女装,正是富绅家嫁妆的衣物。原来盗贼们急于转移赃物,只能悄悄穿在身上,多次运送,才能带出城去。历史上,于成龙留下的许多故事也堪称神奇,著名的如“杯酒破案”。于成龙在湖北黄州当官,负责治安,由于历史原因,这里盗贼横行,盗案频发。面对一桩桩复杂的案件,于成龙一时无从下手,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手下的捕役汤卷是一个行踪诡秘的人物,很可能和盗匪有勾结。汤卷反侦察能力很强,为人十分谨慎,只有一个毛病,就是好酒贪杯。于成龙也是好酒之人,于是便常拉他在一起喝酒,为了麻痹汤卷,有时故意喝得酩酊大醉。时间长了,汤卷放松了警惕,有一天,他喝醉了,踉踉跄跄地从于成龙那儿离开,被人请进了一家酒店继续喝酒,席间他大声

文档评论(0)

sis_lx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