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光影中的传统与当代回顾肖丰将近三十年的创作历程,不难发现,在他身上既体现出艺术家与时代的相互影响和映射,也反映着艺术家对群体与自我关系的自觉建构。就前者而言,艺术家与时代之间总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就像胎儿与母体一样,哪怕在他自认为最惊世骇俗的时刻,时代也依然不动声色地在他的心灵投下一束光影。与此同时,真正的艺术家会以自己的方式观察、体认一个时代,“时代”这样一个看似抽象的概念在他的画幅中会变得生动可感,充满个人意味,从而有可能改变我们对它的刻板印象。就后者而言,肖丰并不拒斥群体,甚或有意借助群体来放大个人的艺术观念和实验。但是,一旦群体蜕变为附着于艺术之上的赘疣,成为大众媒介的谈资以及消费市场交易中的砝码,他又是最早出离群体以坚持独立探索的艺术家之一。今天看来,他的每一步似乎都踩在时代的节点上,但又与时代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微妙关系。从深受西方现代艺术浸淫的20世纪80年代,到汲取传统文化资源熔铸个体风格的中期创作,再到消除传统与现代的壁垒自成一体的当下,肖丰所走的道路,既有鲜明的个体性,也不失其丰厚的启示性。他对当代艺术“中国方式”的梳理和再诠释,成为我们观照他本人,以及审视当代中国艺术发展趋向的有效视角。我们不妨从他的近作谈起。在最新的《中国魅影?桂子山152号与洪山549号禅寺》系列中,肖丰将两幅在题材、风格、技法上看似毫不相干的作品并置在一起,以期产生某种新的视觉效应和冲击。艺术家的主观动机与观画者的观赏心理在这里可能产生比较严重的错位:肖丰认为,“中国魅影”系列无论是从构思、制作还是展出方式上,都是一个整体,彼此有着内在关联,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融合而不是突发奇想的拉郎配;而对观画者来说,他们可能仍然倾向于将两幅画看作独立无关的,他们从中感受到更多的是一种异样的撕扯和分裂。并置的方式干扰了观画者的接受成规,刺激了他们的思维定势,并迫使他们带着狐疑的眼光在画幅间逡巡,以揣摩其中的意图。这种错位及其引发的疑虑,以及试图消解疑虑以获得合理阐释的一系列心理反应,将伴随着“魅影”系列的延伸而不断凸显;此时此地,“缺席”的艺术家犹如“魅影”背后的另一重魅影,将被观画者一再召回现场来接受质询、反诘。这一切可能都在艺术家的预料之中,也可能正是他想要达成的接受群体效应。当然更重要的是,他觉得非如此不足以表达对置身其间的平淡无奇、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的全新感悟。“魅影”系列以这种看似不合情理的并置方式,获得了合乎情理的双重介入:一重是,艺术家以文本介入当下日常生活场景,他隐身于校园与寺院的熙来攘往的人群中,发现日常生活中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另一重则是,观画者在艺术家的召唤之下更深地介入文本,他们在显得如此桀骜不训、难以理喻的文本格局中,嗅到了平静夜幕下丝丝诡异气息;他们躁动的疑虑既因文本而起,也因被卷入文本而难以止息。我们自然不能把这些简单归因于两幅画作的“强行”并置;艺术作为一种人工制品,从来都是“强行”的结果,只是在程度上或给人的感觉上有所差异。事实上,在《中国光影》2002、2003、2004系列中就有两幅并置的情况,只不过它们彼此衔接紧密,更“像”一个整体而不会引起过多质疑。可以说,肖丰在早先的“魅影”系列中体现的对艺术整体性的认知已有了很大转变:整体不仅仅是和谐、自足、圆满,也不仅仅是画幅中各种细小元素的相互勾连、呼应,同时也是、或者理应是看似异质的事物之间的同构和共振,后者更加强大也更加诡秘。在这个意义上,观画者对分裂的感受与艺术家对整体的强调并不矛盾,因为分裂的意识正是建立在对整体默认的前提之下,那些无规则的裂痕正是指向整体的隐秘的林中小径。肖丰提示着我们,作为现代社会产物的大学与作为传统文化遗迹的寺院,一直都并存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相安无事。而日常生活既有庸常、琐碎、重复、保守的顽固性特征,同时也有着超常的令人震惊的活力与瞬间的创造性能量。肖丰敏锐地意识到日常生活所含蕴的双重特性:压制与反压制。作为艺术家,他的任务就是用自己的笔触,去揭示隐含在其中的永远无法被理性所同化的异质性基因。因此,“魅影”既是现实之影,也是主观之影,是艺术家与现实相遇合时的擦痕。相对而言,“校园魅影”在这方面显得更为典型,也更能显示艺术家审美趣味的悄然改变。夜幕下的校园是宁静、自在的,但是在“傻瓜”相机闪光灯的照耀之下,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一切既熟悉又陌生,既寻常又非同寻常。假山不是山,却雄踞于桂子山之上并僭越了真实的山的形象,虚拟者不经意间取代了本真者。艺术家选择校园里常见的假山作为主体性表现对象,将其置于画幅的中心,并以近距离凝视的方式放大其形体与肌理,在对场景的精细还原之中蕴含着对日常生活的讽喻性批判。日常生活并非一种本真的原始状态,而是混杂着人的诸多意识与行为,如同假山与路灯的装点与粉饰;同时,日常生活也并不完全是单调与琐碎、异化与沉沦的无意识黑夜,正如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