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周邦彦为例感受《作文入门》中回荡的表情法内容摘要:梁启超先生在《作文入门》下半部分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其中,回荡的表情法最为纠结却也最能抒发那种浓郁深邃而又细腻婉转的情感。偏感性的事物难以直接言说,故本文借助周邦彦代表词作感受回荡中促节的表情之法。关键词:周邦彦 写作 回荡 促节回荡是一种什么表情法呢?依梁启超先生看来这是一种专门表现热烈情感的方法,具体说来就是有“一种极浓厚的情感盘结在胸中,像春蚕抽丝一般,把它抽出来。”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很多都运用了回荡的表情法,从《诗经》的《小弁》、《鸨羽》到《楚辞》的《离骚》、《九辩》;从《汉乐府》到《赠白马王彪》;从阮籍的《咏怀》组诗到杜工部的《三吏》、《三别》……回荡这种表情法在古代文学创作史上的地位不可忽视。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文学体裁之一,谈到词我们一定会想到它的两大流派:婉约与豪放,虽然词在诞生之初一直以蕴藉含蓄为突出特色以区别于诗歌,但是我们都无法否认文学形式始终要为文学内容服务这一规则以及二者的主次关系。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词不再只是单纯抒发含蓄婉约情感的容器,也开始承载热烈磅礴的内容了,苏轼、辛弃疾都是豪放词派的先驱人物、杰出代表。梁启超先生认为以回荡的表情法填词是最合宜的,特别适合表达荡气回肠的情感,用回荡的表情法既保留了词音节、形式上的含蓄美,又充分、尽情地发泄了满腔幽怨愁苦。在回荡的表情法之下梁先生进而又将它进行具体的分为两类四式(曼声:螺旋式、堆垒式、引曼式;促节:吞咽式),其中,苏、辛是曼声的代表,例如《摸鱼儿》《念奴娇》等,而促节则要看周邦彦、柳永和李清照的作品了。周邦彦被誉为大晟词人,是北宋末的词家代表人物,对后世影响很大。周邦彦继承了柳永的慢词,严格按照格律、采用卓越的修辞、坚决不直抒其情,反将情深深地包藏起来,这种表现风格洋溢着无限的莫测和幽深的情感,是宋代文人极为崇高的趣味感同词这种文学样式纯粹抒情本质的深刻融合而产生的新境界,因此周邦彦被一致评为婉约派和格律派的集大成者。下面我通过周邦彦的两首词来具体分析促节的表情法:第一首是梁先生在书中举的例证《兰陵王?柳》。单内容上看,主题很清晰,讲的是离别送客的事情,关于“词人到底是被送还是送人?”“假如是被送那么是和谁分别?”“假如是送人那么送的人又是谁?”这些个问题历来纷争不断,而且各有引证和道理,这里我们暂且先不下定论。在清真词的植物意象当中,“柳”是最引人注目的一类,据统计一共出现了38次。柳在古典诗词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是一种蕴含集体无意识的原始意象,积淀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早在《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诗句。“柳”与“留”谐音,柳和离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汉代人就有“折柳赠别”的风俗习惯,这可能是因为垂柳本身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特点跟人们依依难舍的缠绵之情有相通之处,所以古人常以柳话别,以柳倾诉离别之苦。“柳”代表的依依离情潜移默化地进人诗人的心灵,并沉积下来。后世文人在抒写离愁别绪时,都自觉不自觉地采撷柳意象。而周邦彦一生奔波于仕途,三进三出京城,多数时间在外地辗转为官,经历了无数次与亲人、朋友、恋人的分别,无怪乎他的词作中经常看到柳的身影。这首词作题目是柳,开头以柳起兴,但主旨却不是咏柳而是伤情,咏物抒情是词家惯用手法,以柳渲染离别之情,隋朝无名氏的《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就是为大家所熟悉的例子。《兰陵王?柳》中,上片咏柳,开头五字写景,“柳阴直”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交待时间是正午,日悬中天,柳树的阴影不偏不倚直铺在地上;二是指长堤之上,柳树成行,柳阴沿长堤伸展开来,整齐地好像一道直线。“烟里丝丝弄碧”转而写柳丝,新生的柳枝细长柔嫩,丝丝缕缕,趁着柔柔的春风飘拂荡起来显示自己的美。柳丝的碧色透过春天的烟霭看去,更添一种朦胧之美。这种离开京华时在隋堤上所见的柳色已不止见了一次,这与作者的人生经历相关。“行色”,指行人出发前的景象,在这儿送别行人的除了朋友就只剩下绵延隋堤的柳树了,“拂水飘绵”这四个字生动地摹画出柳条垂到江面、柳絮被风轻轻带起所表现出的依依惜别的情态,柳树本没有情,是来来往往的送别的亲朋、好友、恋人把不舍的哀愁传递给了它们。词人登上高堤眺望故乡,已厌倦了久客于京都而一事无成,因此由于送别而引起的故国之思给惜别之中又揉进了仕途失意与身世飘零之感,这就把一般的别情赋予了鲜明的个性。“长亭”三句又是一层,回应上文的“柳”,词人设想在长亭路上,年复一年,送别时折断的柳条恐怕要超过千尺了。这几句表面看来是爱惜柳树,而深层的涵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情深意挚,耐人寻味。这首词一上来就写柳阴、写柳丝、写柳絮、写柳条,先将离愁别绪借着柳树渲染了一番,接着引出送别场景。中片饯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