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诽谤、寻衅滋事司法解释之评析.docVIP

网络诽谤、寻衅滋事司法解释之评析.doc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网络诽谤、寻衅滋事司法解释之评析收稿日期:2014-08-13作者简介:骆 琼(1989-),女,浙江杭州人,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刑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刑法学研究。摘要:2013年9月公布的《关于办理利用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专门就网络中出现的诽谤、寻衅滋事等刑事案件法律适用进行了详尽规定,体现了我国法律的价值取向和刑法的谦抑性。但《解释》中的相关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转发次数”的规定符合实际;“转发”的认定需结合其自身特点及诽谤罪的构成判断;要注意其中关于“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规定;对于编造虚假信息在网上散布起哄闹事可入罪的考量,主要是网络社会与公共场所的博弈和网络危害可折射为现实危害的探究。关键词:价值取向;谦抑性;转发;网络社会;公共场所中图分类号:D92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5)01-0043-07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互联网成为集合了电子商务、资讯交流、娱乐新闻等一体化的沟通工具,悄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它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一并带来了日趋猖獗的网络犯罪,特别是近年来频频发生的网络诽谤、敲诈勒索等案件。因此,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13年9月公布了《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专门就网络中的犯罪,特别是其中利用网络实施诽谤、寻衅滋事、非法经营等刑事案件法律适用进行了详尽的规定。审视《解释》的规定可见,一方面,《解释》的规定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体现了刑法的谦抑性;另一方面,对于《解释》中的个别规定,需要进一步思考,特别是其中网络诽谤的部分规定和寻衅滋事的认定,需要以全方位的视角看待问题。一、对《解释》出台的评价从“谣翻中国”的“秦火火”到借维权敛财的周禄宝,从泄私愤造谣的傅学胜到自建网站敲诈勒索的仲伟……[1]近年来,利用网络进行犯罪的案例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网络有害信息的传播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对于其中的某些超越社会承受及国民忍受的行为,运用法律的手段加以控制十分必要。因此《解释》的出台,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肯定,被业内人士评价为“迈出了网络法治化的坚实步伐”[2],该《解释》对于利用网络实施诽谤、寻衅滋事、非法经营等活动构成犯罪规定了具体的量化标准,明确了罪与非罪的界限,有利于更好地把握犯罪。(一)《解释》的价值取向纵观《解释》可以发现,从始至终都很好地贯彻了我国法律的价值取向。特别是对网络诽谤构成诽谤罪的严重情节进行了详尽的规定,划定了比较严格的入罪“门槛”,体现了保护自由与惩罚犯罪的双重价值取向。对于《解释》的出台,不少民众提出了自己的担忧,认为这是对于公民表达权的一种束缚,不利于保护表达自由。特别是在当前“网络反腐”、“微博反腐”对反腐倡廉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的时候,《解释》的出台势必影响广大网民通过网络信息检举、揭发他人的违法违纪行为的积极性。笔者以为,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解释》本身的最大亮点就在于:解释既需要保护网民的表达权、监督权,又要想方法依法打击网络诽谤犯罪,需要寻求的是两者之间的一种平衡。只要检举揭发人不是故意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或者明知是捏造的事实而进行散发,诽谤就不可能成立。不能为了保障人们拥有足够的自由表达权,就放弃我们对于犯罪的打击。言论自由是我国宪法确认的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现代社会需要保障人们拥有充足的表达权,这点不言而喻,而诽谤的存在也是触手可及。诽谤罪的构建体现了现代社会面对人格尊严与言论自由的二难境地[3]52。一方面,我们看到自由对于民主政治、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不言而喻的[4];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自由是有底线的,“因言论自由承载着民主法治社会诸多的重要价值,因而为保障言论自由权的实现而对保护人格尊严与名誉权法律的适用给予一定的限制是很有必要的”[5]。正如《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9条第2、3款《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9条第2、3款:人人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此项权利包括寻求、接受和传递各种消息和思想的自由,而不论国界,也不论口头的、书写的、印刷的、采取艺术形式的、或通过他所选择的任何其他媒介。本条第2款所规定的权利的行使带有特殊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得受某些限制,但这些限制只应由法律规定并为下列条件所必需:(甲)尊重他人的权利或名誉;(乙)保障国家安全或公共秩序,或公共卫生或道德,这表明了自由并非无边无际,得在一定的范围内,才存在所谓的自由。规定的那样,先是充分肯定了每个人都有表达自由的权利,但接着规定这种自由也有限制。“没有人怀疑,在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中,立法机构不仅有权利而且有义务禁止某种形式的言论。文字诽谤可以而且必须被禁止和惩罚。口头诽谤也是如此。致人犯罪的言论本身就是犯罪,而且必须被当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