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卫三宗宝.pptVIP

  1.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如果说到天津的历史,当然少不了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鼓楼商业街位于天津老城厢繁华商业区,它是天津的发源地和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这里一条条古香古色的街道,一座座雕龙绘凤的亭台楼阁,无不体现了天津悠久的历史,成为了记载天津历史的标志性建筑。而炮台是明代崇祯十二年,为阻止满洲统治势力侵犯而修筑的防御工事。铃铛阁则是明代万历七年建成的一座藏经阁。这“三宗宝”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天津历史的特色,成为了天津人民永远的骄傲。 炮台 说起老天津的炮台,有人误以为是大沽口的炮台(清嘉庆二十二年,即1817年始建),其实是指早于它170多年的、建在天津城周围的炮台。明末,满军多次入关,明王朝为加强天津防务,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在天津卫城外拨民地建炮台七座,令总兵赵良栋每日各台拨兵十名,昼夜防守。 当时的七座炮台位于三岔河口北、窑洼南岸、西沽、邵公庄东(梁家嘴)、城西双忠庙南、海光寺(炮台庄)、马家口(大光明桥一带)。清康熙《天津卫志》中的“天津卫图”也标明着七座炮台的大体位置。七座炮台各具特点,或明或暗,攻守兼备。 建于明代的三岔口(今金家窑)炮台 三岔河口炮台 咸丰、同治年间,地处要冲的三岔口炮台不断加固扩建,炮台周长已达230丈,并建起一座高达五层的望塔,雄伟壮观。梁家嘴炮台异常坚固,上有三尊大炮,当地人称之为“三炮台”。另外,位于河北窑洼附近的炮台有一度每日中午时分鸣炮一响报时辰,故又有“钟炮台”之名。特别是海光寺炮台一带后得名炮台庄,作为地名一直沿称至今。 铃铛阁 铃铛阁(音同镐)在西北角,是一种俗称,原来是一座藏经阁。它是明代万历七年建成的,当时属于稽古寺的附属建筑物。藏经阁共两层,但基础高在一丈多。屋顶飞檐突出,画梁雕栋,庄严华丽。 为了宣扬佛家醒世作用,防止飞鸟的。藏经阁不同于一般寺庙建筑仅在檐顶四角悬铃,而是在飞檐奇突的阁顶四周、屋脊房椽各端系着千余个铜铃。每个铜铃近尺高,不仅美化了藏经阁,而且在风吹来时铃动声响悦耳,可飘扬数里之遥,为卫城增色不少。 天长日久,藏经阁的正名渐渐被人淡忘,习惯以“铃铛阁”称呼了。 阁里藏有十六柜佛经,其中的《大藏经》包括了几乎全部的汉语佛教经典,还有贝叶经,这些经典版本是很珍贵的。清代光绪十八年(1890),藏经阁被大火烧毁,旧址成了天津最早的中学堂之一,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声誉卓著,发展至今的天津铃铛阁中学一直在此。 天津卫三宗宝? 显示了古代天津城市建设和国防、文化设施的面貌。鼓楼的砖拱起顶,铃铛在保护建筑物上的作用,不但有实用价值,也反映了劳动人民高度智慧和艺术匠心,炮台的配备,更说明了我国古代国防的卓越成就,都是有很大意义的。 天津卫三宗宝 鼓楼 炮台 铃铛镐 鼓楼 ?当时的天津人是没有时间概念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惟一的时间,就是鼓楼分早晚两次敲钟的声音。钟声清脆响亮,传遍城里城外和海河南北很远的地方。同时,鼓楼是天津城市繁荣的见证,明代著名的集市之一宝泉集就是依傍着鼓楼,“当年的天津城,号称‘赛淮安’。”罗老的语气中颇有些自豪。 在晴天时,这响亮清脆的钟声竟然可以传到30里之外的杨柳青,所以,人们还可以根据钟声来判断天气的阴晴。您该问了,这钟声怎么可能传得这么远呐?原来,鼓楼的中央是空的,风往上拔,拢音,所以声音传得远也就不足为奇了。 明朝弘治年间的一日清晨,天际隐隐泛出一丝淡淡的红光,一位驼背老人登上钟鼓楼,面向着太阳初升的地方,敲响那口巨钟,108声浑厚远播的钟声,将整个天津城从沉睡中唤醒,一日的繁华与喧闹便在阵阵钟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作为“三宗宝”之首的鼓楼,它的重要地位自不待言。天津自明永乐二年(1404年)设卫,最初只是土垣筑城,至明弘治六年(1493年)前后,改铺砖石的同时,增建东南西北城楼。期间,鼓楼在城中心位置落成。 提及鼓楼,人们自然会想到“高敞快登临,看七十二沽往来帆影;繁华谁唤醒,听一百八杵早晚钟声”这传唱已久的佳妙之句。此乃清代天津诗人梅成栋(字树君)为鼓楼所撰,正是它赋予了鼓楼诗一般的生命,风采永驻。 鼓楼应该称之为钟鼓楼,鼓楼上所悬的洪钟之声雄浑悠远,最能动人心弦。自古以来,击鼓、撞钟用以报时所需。鼓楼建成之初,楼上曾有一面大鼓,每日晨昏击鼓,但因声波不足传遍城厢,后从山东浜州长老院运来一口大铁钟,取代大鼓。此钟高2.3米,下口直径1.4米,重约1500公斤,下口为八个垂足,造型古道优美。 1921年,饱经沧桑的鼓楼得以落地重建,为铭记天津城的历史,人们又将已拆毁的四座城门“镇东”、“安西”、“定南”、“拱北”的名字请天津大书法家华世奎题书,制成石额,镶置在鼓楼四门之上。1952年,因市政交通建设需要,鼓楼被拆除。2001年9月28日,在无数人的热切期盼中,鼓楼重建竣工。它尊古而不拘古,风采万千,再一次向世人

文档评论(0)

此项为空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