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名词用作动词 除了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名词还可以用作一般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这时它并不起使动或意动的作用。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水”,本是个名词,这里临时充当动词,作谓语。再如“范增数目项王”,“目”就变成“以目示意”的意思。 有时方位名词也用作动词,如“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东”便是“往东进发”的意思。 (四)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的作用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再如“秋水时至”的“时”就是“按季节”的意思。下面举几种常见的为例。 1.表示方位或处所。如“东望武昌,山川相缪”的“东”表方位,译为“向东”。再如“草行露宿”,理解为“在荒草间行进,在露天里歇宿”。 2.表示工具或依据。如“失期,法皆斩”,名词“法”作“皆斩”的状语,表示依据,就是“按照法律都要杀头”的意思。“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是“从道理上来讲”的意思。 3.表示对人的态度。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视之”,“兄视之”就是“用对待兄长的态度去对待他”。 4.表示比喻。如“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犬”是“像犬一样”。这种用法常见于一些成语,如“土崩瓦解”“星罗棋布”等。平时可结合此类成语掌握。 在学习中需要区别名词作状语还是用作主语。因为名词作状语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相同。一般来说,名词作状语的句子往往在这个名词前还有主语,如“嫂蛇行匍匐”、“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既然已有“嫂”“老人”作全句主语,“蛇”、“儿”就不大可能再是主语,而只能是状语了。如果句子没有主语,那就只能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了。例如上文的,“其一犬坐于前”,如果不结合上下文,就很难确定是名词作状语,还是名词作主语。二者意义大不相同,前者为“其中之一像狗那样坐在前面”,后者为“其中的一条狗坐在前面”。 (五)其它活用情况 1.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时,往往活用为名词。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意思是败逃的人。 2.动词为动用法(动作行为是为了宾语而发出的)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之意。 3.形容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4.形容词用作动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5.数词用作动词 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如“六王毕,四海一”、“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一”是“统一”,“贰”是“从属二主”。 1.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项梁与项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项梁因此认为项籍有奇才。 2.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然而孔子看不起他。 3.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我选择被囚受辱,鲍叔牙不认为我无耻,知道我是不在意小节而忧虑功名不能在天下显扬。 1.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 管仲趁机使他守信用。【使动用法】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说……的坏话【形容词做动词】 3.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形容词做名词】 4.豪杰蜂起——英俊乌集 【名词做状语】英俊:英雄豪杰,杰出人物。 5.无不膝行而前 膝行:跪在地上,用两膝行进。【名词做状语】 1.沛公然其计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古今异义词】 3.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古今异义词】 4.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 【古今异义词】 5.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古今异义词】约束:规约,规章 【点金有术】 1.因文定义法 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要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例如:“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句话中的“亡”与“举大计”并举,而其结果都是“死”,可见它绝不会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句中的“等”字,也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两个“亦死”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