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允则:青史留名的三种品格.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允则:青史留名的三种品格李允则是宋朝的一名地方官,官职不高,最高只做到了知州(相当于省辖市的市长)。像他这样级别的官吏,在宋朝可谓多如牛毛,按理说是上不了台面的,但他却受到了最高统帅宋真宗的器重,并被写进了史书。他有哪些非凡之处呢?其实就是三种品格:机智、冷静和先见之明。宋辽订立“澶渊之盟”后,双方罢战讲和,边界呈现出一派和平景象。李允则那时在雄州任知州,虽然边境形势趋于平稳,但李允则却并没有放松警惕,他意识到:两国的盟约,并不一定能真正起到约束作用,对方随时可能找个借口撕毁协议,如果不加以防备,一旦战端重起,宋朝将陷入被动局面。当时的雄州城,南面是主城区,北面(临近辽国的一面)有一个副城(即月城),副城的作用是一旦辽兵进攻,能起到缓冲作用,使主城区不至于完全暴露在敌军面前。李允则经过再三考虑,认为如果在副城的北面再砌上一面城墙,将副城围起来,副城和主城就连成一片了,那样更利于防守。于是他决定在副城的北面开始修城墙。但这有个问题,就是宋辽双方当时已经订立盟约讲和了,如果再大张旗鼓地修城墙,就是对辽国的不信任,辽国就会以此为借口责问宋朝,就会引发外交冲突。李允则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但他有办法,他安排人在副城的背面修建了一座东岳寺,修好之后,故意用百两黄金做成供器,过了一段时间,他暗中派人将供器撤走了,之后便扬言说这些金质供器是被人盗走的,而且窃贼是从北面进到东岳寺的,所以,为了防止供器再次被盗走,必须在东岳寺的背面修一道墙。这件事很快弄得尽人皆知,对面的辽国当然也知道了,李允则便光明正大地安排人开始修城墙,没过多久,一道坚实的城墙便修好了,城墙把东岳寺和副城围了起来,副城便和主城连成了一片,起到了很好的防守作用。多年以后,宋辽之间果然又发生战事,但因为李允则把主城和副城连在了一起,所以雄州在辽兵的攻击之下安然无恙。李允则带领将士们驻扎在宋辽边境时,有一天晚上,他在营中举行酒宴,和众将士们把酒言欢,喝到一半的时候,有一个兵士从外面急急忙忙走到他身边,悄悄告诉他:“大人,离此十里之外的那个兵器库起火了!大家正在奋力扑救!”李允则听后,悄悄地嘱咐他说:“我知道了,此事严格保密,不得对外声张!悄悄把火扑灭,只当什么事也没有发生!”那个兵士领命而去,李允则依旧与在座的众将士谈笑风生、饮酒高谈,仿佛什么事也没发生,一直喝到午夜时分,大家酒足饭饱才散去。待众人都离开后,李允则立即叫上随身兵士,飞身上马,直奔十里外的兵器库。火早已被救下了,但却损失了一部分武器,李允则查看完了以后,叮嘱众人要继续严守秘密,然后派人暗中潜回瀛州,运回一批武器,把烧掉的武器都补齐了。因为是暗中进行的,所以当时没有几个人知道这件事。事情过了半年多,“武器库失火”一事渐渐传开了,传到枢密院那里,枢密院了解了事情经过后,便上书弹劾李允则“失火不救仍旧饮酒作乐”的责任,奏书报到宋真宗那里,十分了解李允则的真宗皇帝说:“李允则这样做,肯定有他的道理,等问问他再说吧。”后来,朝廷让李允则就此事做出解释,李允则便解释道:“储藏军械的地方,防火措施是十分严密的,轻易不会失火,如果失火了,一定是有人纵火。而且,恰好在我正在营中举行宴会时纵火,怎么会这么巧?这肯定是有预谋的,当时肯定有内奸在宴会席上打探消息,准备给敌人通风报信;如果我当时下令停止宴会,带着大家去救火,恐怕就中了敌人的计了,难免还会有预料不到的事情发生。所以,我才继续‘饮酒作乐’,以此来麻痹敌人,暗中把事情处理好,从而挫败他们的阴谋。”众人听罢,这才明白李允则的良苦用心,都纷纷称赞他机智、冷静。后来,北宋通过种种信息了解到,那天晚上武器库的火灾,果然是内奸安排人故意放的,而且与辽国方面约定好了,待大火着起来,李允则带着众人去救火时,内奸(当时参加宴会的官员中的一个)就派人快马飞报辽国方面,辽军就会趁混乱之机对大营展开偷袭,一举端掉宋军的大营。可是,那天晚上,那个内奸见李允则一直神态自若、谈笑风生地与大家把酒言欢,心里就起了怀疑,疑心自己安排的那个人是不是没能把火点起来?所以,他就没有按预定的计划通报辽国方面来偷袭宋军大营,宋军因此躲过了一劫,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李允则的冷静。有一年,朝廷将李允则从湖南调到沧州任知州。沧州是战略要地,离敌兵很近,极易受到攻击,所以,李允则特别重视沧州的防守。到任以后,他立即巡视沧州周边环境、检查城防情况,一点不敢马虎。在经过一番调查研究后,李允则召开防务工作会议。会上,他突然宣布:成立数个打井队,在沧州城内打井,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出几十口井来。参加会议的下属们对李允则的这个决定都感到莫名其妙,不明白领导这么做是什么意思,想不明白“打井”和“防守”有什么关系……但这毕竟是军事秘密,领导不说,下面的人也不能问,就只好执行命令。于是,数个打井队很快组成了,这些人分散到沧州城的各个地方,日夜不停地

文档评论(0)

sis_lx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