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师的碰撞
------刘国胜师徒拜访樊汉武先生
2012年10月2日上午,临汾的秋天已经让人感到丝丝凉意,位于汾河西岸迎宾大道路南的樊汉武先生的小院里,正飘着一阵阵淡淡的茶香。这里,正迎接着来自东北辽宁的武术大师刘国胜以及其爱徒戚本伟先生的光临。
八点半左右,透过门帘,一辆黑色的辽宁牌照的奥迪A6缓缓映入眼帘,停在了师父温馨的小院,我知道客人来了,我和师兄王寅赶忙出门迎接,把远道而来的三个客人带进屋子。这三位客人一位是来自辽宁沈阳的太极名家刘国胜先生,另一位是刘先生的爱徒戚本伟先生,第三位是洪洞武术协会主席胡安辉先生。显然,刘先生是通过洪洞武术协会,由胡先生带过来的考察洪洞通背拳的。
我和师兄招呼客人坐下,刘先生坐在沙发中央,樊师坐在刘先生右边,刘先生爱徒、戚继光的后人戚本伟坐在其左边,胡先生坐在沙发对面,听胡先生同樊师的寒暄,很显然,胡先生同樊师之间非常熟悉,毕竟彼此都身处洪洞这一武术之乡的圈子里,且一个是组织和推广洪洞通背拳的洪洞武术协会主席,另一个是洪洞通背拳最功深德高的第八代传人樊汉武先生。
习武人说话从不拐弯抹角,坐下后,刘先生向樊师先说明其来意:他们师徒二人通过洪洞地方武协胡先生引见,专程在这个国庆假期从沈阳驾车来临汾,考察洪洞通背拳。听戚先生介绍他是明代抗日民族英雄戚继光的后人,而洪洞通背拳与戚继光的《绩效新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纪效新书》中卷十四拳经捷要篇中的三十二定势就是洪洞通背拳中的三十二势,想必刘先生师徒二人想找回戚继光的三十二势拳法也是这次考察的目的之一吧。
樊师的客厅里,气氛犹如茶香般的典雅和融洽,所有人都在用心在聆听两位大师智慧的碰撞。为了探索洪洞通背拳的真实面目,刘先生以访谈的形式向樊师询问了以下问题:
刘先生:洪洞通背拳又名无极通背缠拳或通背缠拳,“缠”在武术中为一种技术手段,为什么该拳种以“缠拳”命名?
樊师:关于该拳种的名称,目前流传在社会上的主要有洪洞通背拳、无极通背缠拳、洪洞通背缠拳以及通背缠拳,相传该拳起源于古老而神秘的洪洞大槐树下,且长期流传于山西洪洞,1983年5月,国家体委为抢救武术文化遗产,组织挖掘整理民间武术时而定名为洪洞通背拳。更准确的说,该拳的名称为无极通背缠拳,这一名称不仅仅最古老,同时也是最能体现该拳种的风格特点以及中国传统武术千百年来从少林拳经过无极通背缠拳发展到太极拳这一一脉相承的体系。该拳的历代传人一直沿用这一名称。1984年我在河南省焦作体委支持下整理的《无极通背缠拳》一书也用的是这一名称。无极,乃无穷无尽,无边无岸永无边缘是也。通者,即四面八方,四通八达,来往无阻也!背者,脊背也!故曰通背之意乃为:气沉于丹田,力发于腰背,而通于全身,达于四梢。缠即缠绕之意,周流无息,攻守无止。缠,作为武术中的一种技术手段,他是该拳种中众多技术手段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一种,无极通背缠拳中讲究得手而缠,顺手而绕,以缠求进求化。在拳论种有言是“缠缠绕绕是正宗”,缠在该拳种中的地位是其他技术手段无法代替的。同时,缠也最能体现该拳种的风格特点。所以,该拳种以“缠拳”两字命名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总之“无极通背缠拳”这一名称最能概括该拳的风格特点,经考究,太极拳是在无极通背缠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背缠拳以及太极拳的缠旋滚动的风格特点也是完全一致的,这也印证了无极生太极这一发展脉络,关于太极拳为什么是在无极通背缠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可以单独讨论。所以,无极通背缠拳这一名称,是最尊重历史事实的名称,最能体现该拳风格特点的名称;而洪洞通背拳这一名称,比较有地方特色,而且是国家予以正名的,流传较为广泛。
刘先生:洪洞通背拳或者无极通背缠拳,同该拳的第一代宗师郭永福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是郭永福把该拳完整带来并传承还是怎样?
樊师:据考,郭永福乃无极通背缠拳第一代宗师,但无极通背缠拳不是郭永福所创,郭永福应该是该拳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个传承人。在郭永福把无极通背缠拳传入山西洪洞前,短打在洪洞人民中广为流传,如外扶手刘全进瓜、三进步、按人扫脚……
蔡明主
二零一二年十月二十五日
左边:蔡明主、刘国胜、樊汉武、戚本伟、王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