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婚俗形式发展 (1).群婚:杂婚(原始群)、族内群婚(血缘家族)、族外群婚(母系氏族早期,又称普那路亚婚)。 (2).对偶婚(母系氏族中后期):”望门居(“走访婚”)”向“居妇家”(“妻方居住婚”)在55个民族中有纳西、佤等26个民族程度不一、形态各异保留)发展。 (3).夫方居住婚(父系氏族): 特点: 一是男子掌婚姻主动权; 二是在男家举行婚礼; 三是离异多由男子提出; 四是女子家务劳动时间增多。 (4).一夫一妻制婚(阶级社会): 特点: 一是父母包办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二是婚姻以金钱衡量、讲究“门当户对”。布依族俚语“不讲财礼身不贵”;傣族聘礼价高、名目繁多。 三是早婚。56个民族中结婚多在16--18岁,少数在12--15岁。 四是妻子处于奴婢地位。俗话“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着猴子满山走”。 二.婚姻礼仪 1.“六礼” (1).纳采:男家请媒人送礼物(一只雁或其它)至女家求婚,俗称“提亲”。 (2).问名:男家请媒人询问女方名字和出生日期,以占卜吉凶,俗称“合八字”。 (3).纳吉:正式提亲。现代称“订婚”。 ( 4).纳征:男方向女方送彩礼,有现今、饰物、绸缎、牲畜等,又称“纳币”。 (5).请期:俗称“提日子”,即男方先请人择定结婚的黄道吉日,然后备礼托媒人带去女家,以征得同意。 (6).亲迎:新郎亲自到新娘家迎接新娘。 清代以后民间仅剩定婚与结婚在流行。 2.媒人(或媒婆) 史书上称“媒妁”、“媒媪” 、“冰人” 、“月下老人” 、“媒妇”、“红娘”。广东一些地区称“大葵扇”。 从宋至今,汉人媒婆多由妇女充当。 3.城乡婚姻仪式 中国各族城乡流行三大程序: (1).相识与定婚:婚前相识方式一是自由社交,二是媒人介绍。 各族定情信物:“凤钗”或“红豆”或“如意”(汉)、“竹笠”(毛难)、心字形“对子荷包”(满)、“小蔑箩”(独龙)、“花腰带”(苗)、“同年鞋”(仫老)、“萝卜籽”(拉祜)、“筒帕”(佤)、“槟榔”(黎)、“挂包”(傈僳)、“竹筷子”(广西土瑶)、“抛秀球”(壮、傣、布衣)。 不少民族定婚依然奉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原则。 (2).结婚 女方同意提亲即商议聘礼,然后媒婆回复男家,男方若无异议便托媒婆将聘礼送往女家,并将男方确定婚期告之女家,女方同意,娶亲日便派人与媒人一同住女家迎亲。 汉族先秦时迎亲多用车,南宋开始用轿(花轿、竹木轿)。 结婚仪式:拜高堂、夫妻对拜、“撒帐”(多用五色同心花果,如栗子、李子、桔子、枣子、桃子、花生…)、“闹洞房”。 少数民族婚仪丰富多彩。 三.离婚仪式 汉族古代离婚仪式简单:丈夫“一纸休书”,妇女无权被动。现代离婚自由(双方同意领离婚证便告成,否则法院判定)。 少数民族离婚仪式也简单:如杀鸡煮蛋(哈尼)、将一对蜡烛或缺口小木板交给对方(傣)、归还信物(佤)、…。 四.古代遗留婚俗形式 1.收继婚(“转房婚”):父亡子妻其妾(除生母外)、伯叔母转嫁侄子、兄死弟妻其嫂、弟死兄要弟妇。在一些少数民族中有遗留。 2.入赘婚:各族名称“上倒闸门”(彝)、“顶妻”(藏)、“招郎入舍”(瑶)、“招女婿”、“倒插门”、“上门”、“进舍夫”、“雄媳妇”(汉)。 3.掠夺婚:又称“抢劫婚” 。 (1).劫夫:仅存布郎族,称“偷女婿” (2).劫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