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废名之“六朝文不可学”解
张映晖
摘要:本文以六朝文之建安时期为例,对废名“六朝文不可学”之论断予
以解析。将其“不可学”归结为四点,即:内在的风骨不可学,通脱的士风不可学,真实的自我不可学,鲜明的个性不可学。
关键词: 风骨 通脱 个性
On Feiming’s Six Dynasties Literary Style
Abstract : Takin g the Jianan Period’s literary style as an example, the article analyzes Feiming’s Six Dynasties literary style. His four extraordinary styles are as follows: internal essence, ease personality,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
Key words: essence, ease, characteristic
废名在《三竿两竿》一文中称:“ 中国文章,以六朝人文章为最不可及。我尝同朋友们戏言,如果要我打赌的话,乃所愿学则学六朝文。我知道这种文章是学不了的,只是表示我爱好六朝文,我确信不疑六朝文的好处。六朝文不可学,六朝文的生命还是不断的生长着,诗有盛唐,词至南宋,俱系六朝文的命脉也……” [1] 。六朝文风格多变,以废名的文品和文风推测,他所极力推崇的当属陶渊明一脉,盖因其文平淡醇美,奇趣天然而“不可学”,因而屡致“虽不能至,心向往焉”的叹惋。笔者则有意以六朝文之建安时期为例解析其“不可学”特点。其“不可学”有四:
内在的风骨不可学;
风,即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有了风,文章才能鲜明而生动。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也就是说文章应该表现的刚健有力。建安时代的作家,摆脱了儒学的束缚,注意作品的抒情性,加之处在战乱期,思想感情更常表现为慷慨激昂、明朗刚健。汉末魏初,社会动荡不安,在“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社会背景下,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核心,加上孔融、王粲、刘桢、陈琳等所谓“建安七子”组成的邺下文人集团,却奇迹般地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建安文人与以前文人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他们都以天下为己任,以拯救天下之危亡为终身奋斗之目标。天下多故,血雨腥风,一般文士都会饱受忧惧和刺激,而成为精神上的离群索居者,或隐居山林,以求全身自保;或放浪形骸,作消极反抗。而以曹氏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人则对乱世有着截然不同的体验和态度。在他们的诗文里,既表达直面现实人生的乐观精神,也流露产生命运无常、自然永恒的人生苦闷,但他们对生命短暂易逝的感慨,却最终导向了及时建立功业、拯济天下、追求人生的不朽,形成了关心民生疾苦、表达建功立业的抱负等社会内容和慷慨悲凉、生机勃发的艺术风格。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处乱世而绝世清赏,仙姿卓越,表现出一派“烟云水气”的气度如竹林七贤、正始名士,固然不可学,但处乱世而梗概、志深,绝不颓废,绝不消极,秉持刚健之风骨,则更令人叹服。
二、通脱的士风不可学;
熊礼汇先生《先唐散文艺术论》在论及建安散文艺术时称:“建安散文家都具有行无拘检,举止通脱的特点。” [2]曹操的通脱及蔑视礼法突出地表现在他的人才观上,概括为“唯才是举、不拘一格”。针对东汉选官的积弊,以无畏的胆略,把“德行”、“名节”、“门第”等迂腐无用的选才标准一扫而光,在建安十五年春天发布的《求贤令》中,他指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3] ?后来发布的《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中,他进一步强调:“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耶?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3] 公然挑战儒教的传统观念,表现了超人的气魄和胆识。其子曹丕、曹植也承袭乃父遗风,不为礼法所拘。曹丕每在宴请宾客之际,喜令妻子见客,甚至吩咐臣下“卿仰谛而视之”,一睹皇后芳容。 曹植比哥哥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少年时代就有“神童”美誉的邯郸淳来访曹植,曹植大喜过望,请其入座,却不交谈,自顾洗澡,之后又披散头发,打着赤膊,舞枪弄剑,诵读文章,这才去更衣换衫,整理仪容,同邯郸淳一起纵横古今,滔滔不绝。对曹植的“通脱”给邯郸淳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事后碰到朋友就赞叹不已,称之为“天人”。在曹氏父子的身上,“礼”的痕迹见不到了,见到的只是自然的流露、不加约束的个性,是活脱脱的“人”。
真实的自我不可学;
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建安时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