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康乾时期的官方修史活动与汉宋之学
【来源:智识学术网 | 发布日期:2010-11-27 | 作者:王记录 】 【选择字号:大 中 小】
一、官方纲目体史籍的编纂与宋学
康熙、乾隆二帝对于宋学的代表——程朱理学非常推崇,着力提倡。他们之所以如此,按萧一山的说法,主要是因为“朱子主张尊君大一统,便于统治者利用”[2](P52)。何兆武也认为他们“表彰理学,意在强化尊君大一统的思想”[3](P134)。清廷以朱熹配享孔庙,把一批身居显宦的理学家——诸如汤斌、李光地、张伯行等树立为“理学名臣”,就是看上理学在维护自身统治中的重要作用。与提倡理学相联系,清廷特别注意设立史馆,摹仿朱熹《通鉴纲目》编纂纲目体史籍。在中国史学史上,朱熹《通鉴纲目》一书具有特别的历史地位,它不仅是一部历史书,更是一部政治教科书。在这部书中,朱熹把天理、纲常、名分等理学观念转化为历史的论证,通过辨正闰、明顺逆、严篡弑之诛等笔法义例把理学思想融会到历史之中,把历史当作格物穷理的手段之一,阐扬纲常名分的合理。康、乾二帝提倡理学,依照朱熹《纲目》设馆修纂纲目体史籍,实际上就是看上这种史书体裁最适合表达统治者的思想,最适合从思想深处论证现行统治的合理。可以说,纲目体史籍的编纂,是清代官方史学与宋学发生联系的桥梁,通过这个桥梁,统治者褒贬议论、抑扬人物、评断史事,阐释微言大义,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的史学观念和政治意志。他们的这种做法,在理学式微的清代,显得特别引人注目。
康熙皇帝一生都非常注重经史的学习,对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和朱熹的《通鉴纲目》非常感兴趣,在倡导经筵日讲的同时,要求经筵讲官进讲该书,“经书屡经讲读,朕心业已熟晓。《通鉴》一书事关前代得失,甚有裨于治道,作何撰拟讲章进讲,尔等奏议”[4](卷5),结果议定进讲朱熹的《通鉴纲目》。在康熙看来,经史同等重要,“经史俱关治理,自宜进讲”[5](卷89),于是把讲解经书与讲解《通鉴》结合起来。对于经史关系,康熙这样看待:“朕惟治天下之道莫详于经,治天下之事莫备于史。人主总揽万机,考证得失,则经以明道,史以征事,二者相为表里,而后郅隆可期。”[6](卷19)还说:“自古经史书籍,所重发明心性,裨益政治,必精览详求,始成内圣外王之学……经学、史乘,实有关系修齐治平,助成德化者,乃为有用。”[4](卷12)由于康熙皇帝认识到经史之学在治理天下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故而加紧研习,亲手点定朱熹《通鉴纲目》,“《资治通鉴》、《纲目大全》诸书皆以朱书手自点定”[5](卷121),并发表心得评论,此后《通鉴纲目》馆即据此编辑成《御批通鉴纲目》“前编”和“续编”。康熙还谕令把朱熹《通鉴纲目》翻译成满文,颁赐给满洲大臣,并在序言中自称“于《纲目》一书,朝夕起居之时,循环披览,手未释卷。爰于内廷设立书局,命翻译呈览,朕躬亲裁定,为之疏解,务期晓畅无遗,归于至当而后止……朕念是编所记述,皆有关治天下国家之务,非等于寻常记载之书,法戒昭然,永为金鉴。凡我臣工,其各殚心观摩,以体朕黾勉法古之意”[5](卷150)。对于《纲目》在史学上的地位与特点,康熙这样认为:“史之有传,其体有二,纪事编辞,发凡起例,而褒贬之意寓于言外,俟观者深思而自得,此左氏之传也,涑水之《资治通鉴》宗之。据事以断是非,原心以定功罪,予夺之不可假,如折狱然,此公、谷之传也,崇安之《春秋传》宗之。二者缺其一,则史学不备。朱子作《通鉴纲目》,纲仿《春秋》,目仿丘明,罗十七代记载之文,治以二百四十年褒贬之法,论者谓接统《春秋》,不虚也。”[7](P581)给《通鉴纲目》以很高的评价。康熙推崇宋学,在当时学术界反响很大,昭梿云:“仁皇夙好程朱,深谈性理,所著《几暇余编》,其穷理尽性处,虽宿儒耆学,莫能窥测。所任李文贞光地、汤文正斌等皆理学耆儒。尝出《理学真伪论》以试词林,又刊定《性理大全》、《朱子全书》等书,特令朱子配祠十哲之列。故当时宋学昌明,世多醇儒耆学,风俗醇厚,非后世所能及也。”[8](P6)
正因为注重学习经史,康熙朝设馆编纂了很多经书和史籍[③],使官方史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中《御批通鉴纲目》及前编、续编和《鉴古辑览》的编纂,则直接承袭了程朱理学的思想。对于《御批通鉴纲目》编纂的意义,康熙帝说:“千百年来,微言大义,昭揭天壤,必以尼山笔削为断,所从来尚矣。……紫阳朱子特起而振举之,纲以提要,目以备详。岁时列于上而天统明,章程系于下而人纪立。增损精切,予夺谨严,庶几《春秋》大居正之宗旨欤……朕几务之暇,留神披阅,博稽详考,纤悉靡遗。取义必抉其精,征辞必搜其奥,析疑正陋,厘疑阐幽,务期法戒昭彰,质文融贯……不特天人理欲之微,古今治忽之故,一一胪如指掌,即子朱子祖述宣尼维持世教之苦衷,并可潜孚默契于数千载之下。是则朕敦崇古学、作烝新民之至意也。”[7](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