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高考的考生不得不读的作文1教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9年高考的考生不得不读的作文资料1 高山不必仰止? 俯拾皆是宝玉 一、认清自己 60分的高度,你能够多高? 60分的距离,你能走多远? 60分的渴望,你能否实现? 认清自己的优势:擅长什么?准备了什么?将有限的发挥到极致。 避开自己的缺陷:境界不高的怎么办?思想不深刻的怎么办?只会写四平八稳的文章的怎么办?文章病句多、爱写错别字的怎么办?惧怕出现跑题的怎么办? 二、区别于别人 总有那么一点,你是与众不同的。一个用得精当的词语,一个优美的句子,一个富有哲理的句子,一份打动人心的真情,一个扣人心弦的开头,一波三折的情节,一个余音袅袅的结尾,一种巧妙的构思,一个鲜明的形象,一手漂亮的好字……第一板块:作文·复习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大学者钱钟书说:“文章如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 追求的效果:让人眼前一亮,或者“有视觉冲击力”。 采取的措施:作文课不仅仅是写作课,也不仅仅是评作文,还可以是新材料展示课、围绕主题的谈话课。作文复习,最好解决的是如何写考场作文。第二板块:复习策略 一、审题准,入题快 (一)认识 “松绑”不等于“解放” 减少审题障碍,淡化审题,但不等于自由写作 (二)要求 准确、全面。 准确,强调审题时要分清是非、优劣、高下、大小、可否等; 全面,则强调审题时看清试题中各个部分的字面和深层的含义。 (三)办法 1. 对于任何一道作文题,都要通达命题者的思想感情倾向。 2. 区分关系型、重心型、自定义型三种类型的命意。 《树木·森林·气候》;“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建议”;“人文素养与发展”;“语言与沟通” 《北京的符号》;《心灵的选择》;《转折》;《必须跨过这道坎》 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为题材写作;《怀想天空》 3.通用策略 ⑴借助联想想像拓宽。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包括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对比联想、追忆联想、因果联想、推测联想等。 ⑵通过补充扩展。 即在概念性话题的前后加上适当的词语。譬如“书”,可以从写实角度扩展为“我爱读书”“一本难忘的书”“一次买书”,但这是低层次的;更可以从虚化角度扩展为“父亲是一本书”“人生是一本书”“打开生活的书页”,这一角度才是高层次。 ⑶通过提问深入。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⑷辩证分析得法。 人的思维方式有两种:一是形式逻辑思维;一种是辩证逻辑思维。在多样性的辩证逻辑思维之中,最根本的一条是对立统一规律,其具体的体现就是要学会一分为二地分析事物。 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 一分为二的观点实践的观点 对立与统一形式与内容外因与内因 表象与本质数量与质量主观与客观 静止与运动教条与灵活必然与偶然 原因与结果动机与效果局部与整体 纵向与横向共性与个性宏观与微观 过度与适度可能性与现实性??? 名与实 本与末主与次 .通用策略 (辩证分析得法) 析例深入启深思 形象材料理性化 结果材料原因化 现象材料本质化 同类材料比较化 分散材料集中化 一部分关系型的题目或话题本身就体现出思辨性。 【示例】 国家二卷的“位置与价值”,审题时对“位置”与“价值”的关系就应辩证分析,位置有高低,价值有大小,但价值的大小却不能仅以地位的高低论,伟大与平凡都有其价值,人生贵在找到合适的位置,发挥出自己的价值。 非关系型的题目或话题本身也存在辩证关系。 【示例】上海卷“对当今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北京试卷的“说‘安’”等,都需要考生用辩证的思维进行分析。 辩证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具有普遍意义,我们对任何事物的分析理解都离不开辩证的思考,作文更是如此。 ⑸忌讳钻牛角尖。 【题目示例】 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脚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无辜烧死。试以“善待生命”为话题作文。 【错误分析】 有人可能就老想,这个碗怎么放,装上水蚂蚁就爬不上去了吗?弘一法师是不是不懂科学?——这种想法就是对材料的流连、依赖导致了钻牛角尖。——不管你的分析多么有道理,但如果与命题者给定的话题无关,就是做无用功。 4.分类策略 ⑴对于比喻、寓言类文题或材料,找到其与生活面(人生、社会、历史、自然)的对接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方法】 ①抓住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挖出事物的本质。 ②通过对比或类比,凸显事物的某种本质。 ③探究事物的因果关系,或由因及果,或由果探因,从而得出事物的本质。 这几方面,要灵活选用,也可以综合运用。 【示例】如“桥”,从其“本身”看,它只是架设在水上或空中供行走的建筑物,它可以接通两头。从“接通两头”这一表象或者说桥的功用,我们可以“抓住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联想到相关的事物。这样,就可以找到新的立意角度得出新的立意: ①从桥的外形延伸 从人的角度:妈妈的驼背——母亲的无私奉献;爸爸

文档评论(0)

a116667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