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惟有摸准学情,方能“运筹帷幄”摘 要:“为了教而教”的课堂已离我们远去。作为学生,应该有学习的目标和解决的问题,那么学生的问题应该成为课堂学习的指向。那么,课前预习和课前的提问成为了课堂教学的基石。因此,本次赛课的目标就是尝试学本课堂,以学生的预习为基础,在课堂上呈现更加精彩和深入的学习,引导学生以问题出发来参与课堂。关键词:课前预习;学本课堂;诗歌;意象;文本细读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5-01【案例背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的确应当受到欢迎。如果教学未能从划一式教学状态中摆脱出来,因而造成了学生被动的现状的话,那么现在“学”的热潮是应当产生的。“学为中心”就是把“学”置于教学的中心,而我们认为的“学”应该包括学生,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学习三个方面。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的角色为课前主动学习者、课中体验学习者、课后回归学习者。因此我校语文组将本次的赛课确定如下:以预习案为载体,围绕“如何体现以学为中心”展开磨课《我爱这土地》。一、研判学情,布置课前预习1、教师给学生打好底子,学生才有信心体验课堂。为了能让学生更有把握学好这首诗歌,将链接材料2和材料3放入了预习案中。链接材料2:《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链接材料3: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例如古典诗歌中多用月亮、归雁、笛声等意象来表达思想的情感。2、为了突出学生为课前主动学习者的目的,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于是就设计了预习案第3题,读完诗歌后,对于诗歌的情感、主题、意象、内涵等方面,你有自己的疑问吗?请试着写出一、二点。结果全班30余人只有4人是独立完成。这就引发我们对学生学情以及学生质疑能力的思考,是否是这个问题设计对这些学生来说太难了,根本无从下手?对我们泽中的孩子来说,质疑题是否太难了?这是第一次磨课引发我们的思考。为了第二次磨课(八(4)班)能更好呈现学生作为课前主动学习者的角色,就把预习案中第三题改成:读完诗歌,你感触最深的一句诗歌是什么呢?请写下这几句诗,并试着说说喜欢,感动的理由。这样的设计意图在于以学定教,这个问题的设计正是为了让学生有的放矢,有话可说,有感可写。那么第三题问题的设计就由原先的质疑题变成了品味语言题了。这一次,学生不仅不再交空白作业,他们的回答让听课的老师很惊喜,也很感动。当然,教师也能因此“乘风破浪,运筹帷幄”。所以,我们认为只有熟悉学情,确定课前问题设计,才能充分体现“以学为中心”的主题。二、熟悉学情,体验学本课堂“学为中心”的理念始终萦绕在我们的脑海中,究竟该以什么形式来体现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呢?1、首先是自主学习。毋庸置疑,学生的独立思考,在语文课堂上必定要充分的展现,这也是合乎语文学科特性的。于是为了始终将“学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中,我们将第一问题设计为解题。用学生提出的问题:这是一块怎样的土地?这是一个怎样的我?这是一种怎样的爱?2、其次是合作学习。根据泽雅中学的学生学情,基础薄弱,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有限,为了能更好地呈现课堂上学生自主合作的形式,展现学生课堂有所体验,有所感发,于是就将诗歌进行了一种文本细读处理――去词法。假如我是一只鸟,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 修改 我也应该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暴风雨中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汹涌着的河流,这无止息的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这吹刮着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和那来自林间的黎明!针对原诗和老师的改诗比较一下,哪个版本更好?最好能够针对其中的字词仔细品味。比读环节的设计的初衷是由于学情对品读修饰词语的能力有限,于是教师对原诗进行了改动,目的在于能突显这些关键词语,能让学生有话可说。在八(4)班磨课时,课堂上的师生对话、教师的追问都非常精彩:生1:我认为用了原诗中“嘶哑”一词保留更好师:为什么?嘶哑一词写出了什么?生1:嘶哑一词写出了鸟在不停地歌唱,唱到声嘶力竭,声音都哑了师:你读出了这只鸟在不停地唱,这说明了什么?生1:这只鸟很爱很片土地,就像诗人对祖国的那份爱是炽热的,那份爱是永不停息的。………生3:我觉得原诗中的“汹涌”一词很好师:你和老师的想法不谋而合,那能不能把“汹涌”改成“流淌”呢?生3:不能,因为“流淌”一词给人感觉是慢慢地,缓缓地流动,而“汹涌”一词则能体现人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