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第一节 文学接受的发生 一、期待视野 (expectation horizon) 姚斯(Has Robert Jauss) (一)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层次 文体期待 形象期待 意蕴期待 1、文体期待 文体期待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体味到某种文体所可能具有的特定艺术韵味和魅力。 2、形象期待形象期待即读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从初次接触到的形象和情景中,看到某种符合人物性格特征或符合某种特定情绪的氛围的展示与演染。意蕴期待意蕴期待即读者对作品的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二)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形成 接受者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 (三)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类型 个人性期待视野 是指一般读者在阅读某一具体作品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期待视野 集体性期待视野 指专门从事研究和批评的特殊读者所拥有的期待视野。 二、接受动机 审美动机 求知动机 受教动机 批评动机 借鉴动机 (一)审美动机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怡情悦性的娱乐动机,即是读者通过接受文学作品而获得情感愉悦、心情畅快并使人感到自由、轻松、平衡、协调的阅读期待。 (二)求知动机 这是人们力图通过文学作品发现历史规律、社会本质,熟悉人类某种生活状态,了解各类知识的动机。 (三)受教动机 这是人们力图通过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得到人生启迪、道德教育、精神鼓舞的动机。 受教动机影响一代人的书 (四)批评动机从事文学研究、文学批评、文学教育的专业工作者,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除获得审美享受之外,会更专注于把握作品的内涵,分析作品的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规律,以期对文学作品进行科学的评价。 (五)借鉴动机这主要表现在作家,尤其是初学写作者的阅读过程中。这些读者,常常是为了模仿借鉴他人的艺术技巧,提高自己的创作质量,而积极投身阅读的。因此,对于自己特别崇拜的作家及作品,他们往往会反复阅读,仔细揣摩,甚至摘录抄写,记忆背诵。 三、接受心境 (一)接受心境的形成原因现实生活生活中读者的情绪状态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这种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就叫接受心境。 从基本特征来看,文学接受心境三种情况欣悦心境是指主体进入阅读活动时所特有的振 奋、欢快、乐观的情绪状态;抑郁心境是指主体迸人阅读活动时所特有的失意伤感、郁闷压抑的情绪状态;虚静心境则超脱于二者,其情绪状态呈现为冲淡平和、清静自然。 心境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与社会生活状况及个人境遇有关。 诸如国家政治经济的昌盛、衰微或稳定、动乱; 个人工作、事业的成功与失败 人际关系的和谐或恶化; 家庭生活的和睦或失常,都会形成读者的某种情绪状态。 其次,与读者的身体状况有关。 如当疾病缠身、健康欠佳、疲劳过度时,往往会导致抑郁心境; 而当精力旺盛、身体健壮时,则易形成欣悦心境等。 第三,与自然环境因素有关。比如乌云低垂、狂风淫雨时节,会使人郁闷不乐;艳阳丽日、春光明媚时节,会令人欢欣鼓舞。 (二)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当读者处于欣悦的情绪状态时,一部平常之作,也有可能激起浓厚的阅读兴趣,得到倔意的审美享受。当处于抑郁的心理状态时,即使面对优秀作品,也有可能因心烦意乱而难以进人其中的艺术境界,难以真正体味到其中的奥妙。即使面对同一作品,由于情绪状态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的阅读境界。 四、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一)创作动机与隐含读者作家的创作动机会决定文本中隐含的读者的存在。 (二)文本内涵与隐含读者作家赋予文本的思想内涵会决定隐含的读者的存在。 (三)选材与隐含读者作家的选材及文体特点也会决定隐含的读者的存在。 第二节 文学接受的发展读者以自己的期待视野为基础,对作品中的文本符号进行富于个性色彩的解读与填空、交流与对话。这是文学作品由“第一文本”转化为“第二文本”并由现实的读者实现文学接受的过程。 一、填空、对话与兴味 (一)填空、对话 英加登:文学作品最终完成依靠读者去“填空”。 伊瑟尔: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进行再创造。 伽达默尔:作品意义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文学作品的意义是开放的,不确定的,处于无限的对话之中。 伽达默尔(Hans-George Gadamer) 以哲学解释学为基础,把艺术当做是真理得以显现的方式 真前见、时间距离 文本的解释活动是不同视域的融合,由于相异而向对方开放,进行平等对话 效果历史 (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