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打一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保卫战(专题5篇)
?
在文化认同下共栖中华精神家园
?
■?? 周清印
?
当历史的尘埃落定,一切归于沉寂之时,唯有文化以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形态留存下来,它不仅是一个民族自我认定的历史凭证,也是这个民族得以延续,并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根基与力量之源。
2009年,文化中国注定要迎来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金年,好消息密集而至:5月28日的端午节,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后的第四个端午节;6月,全国遗产日盛装启幕,国际非遗节在成都举办;金秋共和国60华诞之际,数十个精品项目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初选,可望向世界级非物质遗产至尊宝座闯关;非遗保护法被列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本届立法规划……
然而,冷观当下现实,被发达国家尊为“人间国宝”的非遗传承人在我国普遍境遇不佳,赖以存在的文化生态空间不断受挤压而碎片化、边缘化,加上他们大都进入银发时代,许多绝活、绝艺因后继乏人将成“广陵绝唱”。其实,非遗濒危背后是文化认同的危机,悲剧深层根源在于长期以来国人文化价值观的倾斜和误判迄今未尽矫正。不是么!19世纪中叶以来,源自西方的工业革命、现代化、全球化浪潮强势袭入,国内“砸烂孔家店”、“打倒一切牛鬼蛇神”、“全盘西化”等声浪接连不断,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在“西洋无限好”的集体性迷失中一次次遭遇撞击,相当一部分国民包括官员对本民族文化丧失起码的敬畏和珍爱,几度产生文化认同危机。
好在喧哗与骚动过后,站在21世纪的坐标系上,我们的文化反省和价值重估可以比100年前乃至十几年前更能向理性回归,民众的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愿望也日趋迫切。正如国学大师冯友兰所论,“并世列强,虽新而无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中华文明何以成为世界几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正是在于它已“长”在人身上,依托非遗载体生生不息。联合国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就已预见,代代相传的非遗能使各个群体、团体“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
保护非遗无疑是炎黄子孙文化寻根之旅,破坏非遗则不啻于文化割脉行为。不夸张地说,非遗是民族的DNA宝库,是民族精神的大动脉。我认为,非遗蕴涵了中华民族极具个性化的宇宙观(如天人合一,让世人逍遥游于“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物我两忘之境)、道德观(修美德行善举,成就了春秋汉唐多少君子风度、高士节操)、审美观(中和蕴藉,东方式意境和韵味仍不失为现代人浮躁心灵的脱俗剂)。
那么,如何让保护非遗成为当下全民的文化自觉?首要的问题也是教育干部。中央领导近年高调表态,把非遗定位提升到“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结晶”。在国家进入张扬文化软实力的历史新阶段,很有必要向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尤其那些泛封建糟粕论者和唯GDP马首是瞻者),吹响新起点文化启蒙和补课的集结号,使之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科学保护观,与市场功利价值相制衡的人文价值观。如此,一些习惯于“天下政绩出经济”的经济型官员方能坚定“保护遗产也是一种政绩”,在人财物投入上不再吝啬,并引领全体大众营造共建共享的崇文氛围。
“当一个民族的文化存在,这个民族就存在着。”喀布尔博物馆大门上的题词值得全人类铭记。当然,我们并不是文化保守主义者,更非文化殖民主义者。我们亦期待人类文明在多元共生中平等对话,但拒绝被文化霸权同化。我们同样张开臂膀吐纳现代西方文化,但绝不是把民族本体文化先踩在脚下。中华文化真是诗意的文化,中华民族也是有诗性情怀的民族。热爱本民族的文化吧!以2004年加入联合国公约为新起跑线,中国正在准备打赢一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保卫战。这是为自洽而诗意地栖居在精神家园而战,更是为捍卫国家文化安全、文化主权和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而战!
?
人死艺亦亡,绝活成绝唱。这是许多地方文化工作者最不愿看到但又不得不随时准备面对的悲剧场景,也是半月谈记者最近跨省调研中听到最多、也最沉重的“一声叹息”。
?
?
?人死艺亡:“人间国宝”三大杀手之老龄化
?
?
■?? 半月谈记者 周清印
?
“人走了,把一身绝技和宝贝也带走了”
?
2008年2月28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颁证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公众从551名传承人名单中遗憾地发现,有两位传承人在评定期间就已于当年元月谢世,分别是川剧六大传承人之一的陈安业、苏剧两大传承人之一的蒋玉芳,去世时一位71岁,一位86岁。
到2009年6月,我国文化部已连续公布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半月谈记者注意到,这大约2000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年龄大都六七十岁;再浏览各省份命名的省级传承人,耄耋翁媪也大有人在,年富力强者甚稀。
福建省文化厅曾于2008年七八月间组织过摸底调查,记者从调查清单看到,该省首批省级传承人232人(含国家级55人)中,平均年龄59岁,61岁以上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