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日喻说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创作背景:《/view/977501.htm日喻》是1078年(/view/81800.htm宋神宗元丰元年),/view/2517.htm苏轼任徐州知州时所作。该文大意为:以一个/view/658339.htm盲人识日的生动事例来作比喻,说明要亲自观察,不要以耳代目,才能获得完整的知识。写作上用比喻导入正题,指出“道之难见也甚于日”,阐明/view/658339.htm盲人识日的道理:因/view/825226.htm辗转“相之”,/view/952448.htm谬之千里,结果闹出/subview/4864/8046283.htm笑话,非常形象地说明缺乏/subview/51642/8050076.htm实践经验,无切身感受,只从别人那里转述第二手材料,就不可避免地得出/view/741786.htm盲目的结论,强调了深入实地调查,获得直接经验的/view/973562.htm重要性。勉励人们要/view/83272.htm脚踏实地的求学论道ménmiǎoyuèpì眇 扪 龠 譬卒 肆 欤 没人涉 溺 渤 彦yúsìmòzúyànnìbóshè译文: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subview/2376/6962771.htm太阳,问看得见的人太阳是什么样子。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这个失明的人敲铜盘听到了它的声音,一天听到钟声,就把发出声音的钟当做了太阳。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失明的人用手摸/subview/30374/5122481.htm蜡烛,晓得了它的形状。他日揣龠 ,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一天,摸到一支形状像/subview/30374/5122481.htm蜡烛的乐器龠,就把它当做了太阳。太阳和钟、龠的差别太大了,但是天生双目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关于太阳的知识。第一段:讲了一个盲人识日的故事文章一开头文章开头首先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来激发读者的兴趣。这种故事中的人物、时间、地点,都不明确(即使虚拟的也没有),其结构是抽象的,是作为论据的“/subview/13957/5041332.htm寓言”。因其描写生动,故而显得具体实在,说服力极强。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抽象的道理很难被认识,这一点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更加严重,人们不通晓抽象的道理的情况,和生来就不认识太阳的盲人没有什么不同。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view/1373421.htm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从用铜盘比喻太阳到把铜钟当做太阳,从把蜡烛当做太阳而到把乐器龠当做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第二段: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说明了不可道听途说,要亲自观察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文章第二段用“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这句话来过渡,从而把说日引导到说道上面来。作者认为,抽象的道理比起太阳来要难认识得多了,那些不明白道理的人与瞎子不知道太阳没有什么区别。以此类比,从而展开对“道之难见”的论述。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轼说:“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那么什么叫做自然来到呢?/subview/22676/6486195.htm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不使自己处于被动的境地。”/view/99633.htm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道自然到来。”不是强求它而使它自己到来.南方多没人,日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