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战时农村剧团.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①1956年秋,邱基祥(左一)、贺发成(右一)等剧团中的伙伴与村中乡亲在豁子外墙头上。 ②1997年10月,拍《沂蒙之恋——父子作家故乡情》时,作者与乡亲们合照。   说起来,都是六七十年以前的事情了,可还是那么难忘,从中见得艺术之长久性。那年,拍专题片《沂蒙之恋——父子作家故乡情》,约谈的差不多都是当年剧团的伙伴,所谈的也是当年搞剧团的一些事情。   一 当时在山东,这一工作开展得最活跃的是鲁中、胶东和滨海,其次是渤海。鲁中有个沂南县,滨海有个莒南县,又是最活跃的两个县。莒南有“庄庄秧歌 队,村村锣鼓声”之评语。有名的剧本《过关》,取材于这个县的沈家扁山村的实事;莒南东良店剧团根据当地的故事自编的《互助组》,传遍山东各地;沂南南沿 汶剧团创作的《邹大姐翻身》,影响也很大。当时莒南有剧团140多个,沂南有剧团110多个。秧歌队几乎村村都有。山东省文协于1940年成立后,就提倡 农村剧团,但作为解放区人民文化运动的一项工作,还是在1943年以后才发展起来的。   事情的开始是意想不到的。那时,我们这些生活在闭塞山乡的“庄户土”,只知道世上有“大戏”。歌谣中说的“姥娘家门前唱大戏”,即那时说的“国 剧”,现在说的“京剧”。我还听过“周姑子”之类的地方小戏。不知道世上还有话剧、歌剧、歌舞剧和各种曲艺、舞蹈。见过讨饭的唱“莲花落”,谁想那就是曲 艺的一种。当地农村在一年之中,只在春节即从初一到十五有办“嗔馆”(即杂耍),踩高跷、跑旱船、抬“赃官”、推“皇纲”,锣鼓喧天,热闹得人人心花怒 放。   我去永胜官庄走亲戚,见那里的小学生在排练连说带唱的《亲家母顶嘴》,唱的调子都是很好学的小调,人们把这种剧叫小调剧。里边有一段赶驴:“我老娘骑上了那小毛驴来!去到那亲家母家走一遭呀咳……”边唱边舞。1944年春,在一次军民联欢会上,我们看了鲁中宣传大队的演出,大开眼界。这一次演的,既有那种有说有唱的《抗属真光荣》(中间有一段打花 棍,完全是舞蹈),也有全是说话的《双喜临门》(当时叫报道剧),还有根据传统的《锔大缸》形式改编的《打沙锅》,还有小舞剧《双送子》,以及蹦蹦跳跳的 《青年舞》(舞蹈)。幕间一个人戴着礼帽,穿着大褂掖起一个角,打着竹板说“武老二”《夜摸上店》和《计取袁家城子》,还有男女声二部轮唱。那真是丰富多 彩,比看一晚上“大戏”还要过瘾哩!   许多宏伟的事业,最早开始于简单的模仿。当我们在南神墩“四·四”儿童节晚会上看界湖镇青年剧团演出了丰富多彩的节目之后,就学着演起“新戏” 来。不久,在一次村民会上,借来小商贩家的两块篷布前后一挡,家乡的第一次“新戏”演出了。里边的老头、老妈妈、大姑娘、小媳妇、大壮汉、小伙子,全都是 我们十二三岁的孩子扮演的。这一次开天辟地的新戏演出,有《亲家母顶嘴》《咱们帮助你》《打沙锅》和《快乐舞》。我在《亲家母顶嘴》中演一个老妈妈,在 《咱们帮助你》中又演一个小姑娘。   以后每次开村民会,剧团都会演出。只要哪一天晚上有人敲着锣满街喊:“开村民会啰!”就知道今晚准演戏。孩子们早早地吃完饭,抱着板凳,挨着前 台坐下。然后大人们陆续到场。凡有演出的村民会,都是黑压压一大片,村干们讲起话来格外带劲。当锣鼓“打通”后,台前吊挂的汽灯呜呜响着,乐曲悠扬地奏 着,歌声、对话声阵阵,整个乡村陶醉在无尽的欢乐之中。   一个剧团要有编、导、演,要有乐队和舞美人员,一个二三百户的村庄能集中起这么些人才来吗?能的。而且还有余,年年都有大批热心的自荐者挤在门外,等候补充,人才齐全,水平也不低,许多人很有一手。当然,真正地讲水平,也还是谈不到的,只是由乡亲们组成的观众不嫌吧!   人才的来源,大体有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以我们这些年龄大一点的小学生们作为骨干。我们都是上过几年私塾,接着转到“抗日小学”来。然后,是历年春节办杂耍的积极分子们加入进 来。再是,一些平日好“玩”(爱好文艺)的人;地主家有文化的开明子弟和小学教师们。还有一些是从来没沾文艺边,由政治上走向进步,也突然迷上文艺的人。 农村剧团的分工并不细,都是一个人干好几样事。忙起来,大家一起忙。演老妈妈的也演老头,演壮汉的也演小媳妇;导演也演戏,乐队人员也上场。舞台工作人员,除乐队比较固定以外,布景、化装、打锣鼓、提词、拉幕……常常是谁摸着谁干。   舞蹈队里是七八个和我年龄相仿、但个头比我矮的小学同学。他们个头差不多,动作敏捷、整齐。第一个舞蹈是自编的“拍手舞”;第二个舞蹈《快乐 舞》演出了名,有一次去大集镇界湖演出,获得了热烈掌声,界湖剧团的一个负责人连连叫好:“好不好啊,妙不妙啊,狗撵鸭子呱呱叫啊……” 舞蹈队一个和我同岁的少年叫邱为铎,多才多艺,十分聪明,他除了参加舞蹈,还担当着许多剧目中的少年儿童角色,如《亲家

文档评论(0)

maxmi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