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先天性肌性斜颈的诊疗现状
摘要:先天性肌性斜颈(CMT)是一侧胸锁乳突肌发生纤维化挛缩的婴幼儿常见病,本病病因尚存在争议,基本的病理改变是肌肉间质纤维化和肌肉萎缩,据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颈部超声检查容易确诊,需与眼性斜颈、先天性骨性斜颈、急性斜颈等鉴别。治疗方法轻者宜保守治疗,重者应及时手术治疗。
关键词:肌性斜颈;病因;诊断;治疗
先天性肌性斜颈是一侧胸锁乳突肌发生纤维化挛缩而导致头部持续性向患侧屈曲扭转,面部及下颌转向健侧的一种婴幼儿常见病,与髋脱位和马蹄足并称三大骨骼肌肉系统先天性畸形,国外报道发病率为0.3%~2.0%。虽有多种病因学说,但基本病理改变同是肌内膜的胶原沉积和成纤维细胞转移至单个肌细胞周围共同导致间质纤维化和肌肉的萎缩,并且普遍存在脂肪增生的现象,增生的程度随年龄增长和纤维化加重而加重[1]。
1 CMT的临床表现及病因
CMT以胸锁乳突肌痉挛为主要特征,部分累及深层组织,如前斜角肌、肩胛舌骨肌、斜方肌等,表现为头部向患侧屈曲,颜面转向健侧。如不及时治疗,后期痉挛严重,面部畸形明显,继发颈胸椎畸形、斜视、复视等。
关于CMT的病因,目前的学说有:①宫内姿势不正,血运受阻,肌纤维水肿坏死而纤维增生,引起肌肉痉挛。②遗传学说,部分患儿有家族史,多伴其他畸形,表明先天性肌性斜颈与遗传因素有关。③间室综合征后遗症学说。胎儿在宫内或经产道分娩时,头颈的屈曲转动导致胸锁乳突肌的动脉受压缺血引发间室综合征。④胸锁乳突肌先天性发育不良学说。唐盛平等用巨微解剖的方法,发现胸锁乳突肌的血供有多个起源,大体标本光镜示间质增生,无钙化、出血及炎症反应,结合病理改变,他们推测婴幼儿肌性斜颈是由于胸锁乳突肌发育紊乱所引起。五、分娩损伤学说,但此学说仍存在争议。
2 CM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1诊断 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先天性斜颈的诊断依据为:①症状:头部歪向患侧,颜面转向健侧,颈部活动受限;②体征:可在胸锁乳突肌中下段触及梭形包块,伴痛或不痛;③辅助检查:颈部彩超示胸锁乳突肌内文理紊乱,伴团块样低回声区。
2.2鉴别诊断 ①眼性斜颈:眼性斜颈患儿的胸锁乳突肌检查正常,而眼肌麻痹,眼科检查可排除。②先天性椎体缺陷:包括先天性脊椎侧弯及孤立的椎体缺陷,如半椎体,楔形椎体,需行B超和IVU检查以排除。③产伤骨折:X线片示骨折线或骨痂。④颈椎结核:X线片见椎骨破坏、椎前肿胀。⑤急性斜颈(冷风侵袭、感染、创伤所致),此类斜颈平时头颈不斜,突然起病,患侧颈部肌肉保护性紧张,或有触痛,无包块。⑥痉挛性斜颈:此为中枢异常放电导致颈部肌群阵发性不自主收缩所致,肌电图检查为完全干扰波或不完全干扰波。⑦颈部淋巴腺炎:多发于较大儿童,局部有压痛、发热,可鉴别。
3 CMT的治疗
3.1保守治疗
3.1.1康复理疗 ①物理疗法:电疗改善微循环,加速致炎物质排除;同时超声的发热作用可软化瘢痕和消散粘连。②红外线照射:热作用可缓解肌肉痉挛,镇痛和消炎等。③传导热疗法热敷时,以手感温度不高,不烫伤为宜。④药物局部注射:局部注射醋酸氢化泼尼松以抑制炎症细胞浸润,防止粘连及瘫痕形成。
3.1.2推拿 据孙安达[2]报道,相对传统的推拿手法,优化的推拿手法点摩法、按揉推法、弹拨法、提捏拿法、牵拉法更有利于肌性斜颈的康复。其中弹拨法可牵拉痉挛肌肉,缓解紧张,松解粘连。广西名老中医韦贵康[3]教授独创的整脊调骨手法,配合颈肩部功能锻炼,重建颈肩部内外力学平衡,对治疗小儿先天性斜颈显著有效。
3.1.3牵伸手法 患儿仰卧在治疗床,充分暴露患侧颈肩部,家长双手辅助固定患儿肩部,治疗师坐于患儿头端。手法一:在患侧颈部涂抹按摩油,按摩及弹拨包块3 min。手法二:将患儿头部平扳至健侧,稍作停留以充分牵拉患侧,重复15次。手法三:在手法二基础上,将患儿颜面充分转向患侧,亦重复15次。手法四:托住患儿后枕部,将患儿头部抬起,使之向健侧前侧方前屈,预防患侧颈后肌群继发性挛缩,重复10次。此牵伸治疗要求1次/d,5次/w。
3.1.4家庭康复训练 ①用玩具、铃铛引患儿向左右转动,活动度尽可能大,训练患儿向患侧上后方抬头;②俯卧位抬头训练,有助于牵拉胸锁乳突肌并支撑颈部。③纠正睡姿,尽量使患儿头呈中立位或是头屈曲向健侧。④纠正抱姿,直抱时将患儿躯干向患侧稍倾斜,头立正反射可使患儿头部主动用力向健侧屈曲。⑤家属学习牵伸手法,积极进行家庭康复治疗。
3.2手术治疗 手术时机应根据保守治疗效果及患儿病情严重程度而定。邱开封等[4]的总结比较全面:1w~1周岁患儿及1~3周岁畸形不严重者,以早期手法扳正、局部按摩及康复理疗,佩戴偏心软垫颈托或自制矫正头帽连体衣于矫枉过正位等保守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