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先秦时期君臣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摘要:君臣观念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伦理观念之一。它在先秦时期经历了一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商代以前,由于没有形成君、臣的概念,社会上没有出现君臣观念。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君、臣二字已经出现,然而它们之间没有形成上下级的关系,所以没有出现君臣观念。但是这个时期已经有了王道观念和臣道观念。到了周代,君臣观念正式出现。从追寻中可以看出,影响深远的孔子的君臣观念,实际上是在吸取之前很多政治家和思想家的思想的基础上而形成的。
关键词:君臣观念;先秦时期;君道;臣道;王道
中图分类号:K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6)10-0043-07
中国古代君臣观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大致来说,君臣观念的产生应当有两个标志,分别是:一,社会上有“君”、“臣”的概念;二,君、臣之间有上下级的关系。在君臣关系产生之后,才逐渐出现了君臣观念。
所谓君臣观念,通常应当包括三层内涵,分别为:其一,君道观念。具体又分为人们怎样看待君王;君王应当怎样做事两个方面。其二,臣道观念。即怎样看待臣下;臣下应当怎样做事。其三,君臣关系观念。即君王应当怎样对待臣下;臣下如何对待君王的观念。
君臣观念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伦理观念之一,在中国思想史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实际上,君臣观念―就像其他社会观念一样―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本身也经历了很大的变化。由此,我们不禁要问君臣观念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它在最初的时候是怎样?在早期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这些都是我们以下拟要讨论的对象。
一、商代之前相当于君臣的上下级关系
在原始社会前期,人们“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父子、夫妇、兄弟的关系还没有明确。此时应当还没有君主,所谓“太古尝无君”,①君臣关系当然也没有形成。
原始社会中、后期,为了战胜险恶的生存环境,氏族组织成员自觉或自发地会推举一些能解决人们切实生存困难的人来当领袖,如《韩非子?五蠹》所载: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z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有巢氏、燧人氏可能并没有“王天下”,但说他们是部族首领是大致不差的。一开始的时候,首领之下可能还没有具体执行命令的人员,部族首领既发布命令,也和部族成员一道执行命令。可能是随着部族的壮大和事务的增多,部族内部在首领之下又推选一些具体执行的人员。至此,部族人员之间已经有了大致的分工,但此时应当只是宽泛的首领、执行人员和普通成员的区别。正式的君臣关系应当还没有形成。
五帝时期,部族的首领往往被称为“帝”。②这个时期,帝往往会任用一些人员来处理随时出现的事务,如尧时任用鲧治水③、“举(后稷)弃为农师”④;帝舜时任命商的始祖契“为司徒而敬敷五教”,⑤然而,这些任用的临时性和针对性很强,我们并不能以固定职位的官员来看待那些被任用的人。我们也不能称他们为“臣”。春秋、战国和汉代时期的学者往往将五帝时期的部族首领视为“君”、“天子”、“王”,如《史记?夏本纪》“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韩非子?五蠹》谓尧“王天下”。他们又将首领的下属看作“臣”,如《论语?泰伯》“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韩非子?忠孝》“是舜出则臣其君,入则臣其父,妾其母,妻其主女也”、郭店简《唐虞之道》:“古者虞舜……忠事帝尧,乃式其臣”、《史记?夏本纪》“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群臣四岳”。然而,这些明显带有后世人的观念,五帝时期的人应并不作如是观。
从可信的史料来看,夏代的君王和官员也还没有被称为君、臣。五帝时期和夏代的人们在首领、执行人员和普通部族成员之间的相处方面应当有一些原则和理念,但由于不能称为君臣,因而不能以君臣观念视之。
二、商代的君与臣
由于有大量的甲骨文材料的存在,为我们了解商代的情况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关于先秦的君臣观念,我们可以从商代谈起。
根据殷墟甲骨材料,商代已经有了“君”字。见于以下卜辞:
(1)辛巳卜,,贞:多君弗言,余其侑于庚??,。九月。(《合集》24132)
(2)丁酉卜,,贞:多君曰:“来以”,王曰:“余其□王”。(《合集》24134)
(3)辛未,王卜曰:余告多君曰:“般卜有祟”。 (《合集》24135)
(4)[辛]未,王卜[曰:]余告[多]君曰:“般[卜]吉”。⑥(《合集》24137)
(5)[□□卜,]大,贞:多君册。惟月。(《合集》24133)
(6)□巳卜,,贞:多君于母癸燎。(《合集》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