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族群居住環境調查研究–以台南市眷村為探討案例.docVIP

特殊族群居住環境調查研究–以台南市眷村為探討案例.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特殊族群社區之居住環境空間意識 張 珩* 邢志航** Zhang, Heng Shyng, Jyh-Harng 摘要 一般社會對於眷村社區文化稱之「竹籬笆文化」,都市社會上認為是一種都市社會學中所稱的「圈內文化」的現象,眷村具有與外界交流封閉、省籍意識、環境殘破等印象,但實際上其居住環境品質仍具有其特性,由於眷村是依據以軍眷為主的社區形成「特殊族群」文化,因此形成特殊之「空間意識」,必定對於眷村社區「居住環境空間意識特性」之認知上息息相關。 研究發現,以調查眷村居民對於社區意識之認同程度,逐漸受到「都市化」影響懺產生「社區失落」現象;對整體之居住環境滿意程度,調查發現尚屬滿意與普通之間,眷村社區評價與非眷村居民之認知有明顯落差;對於眷村改建之態度與需求接受到過去社區意識的影響,而反應在對於未來居住環境的價值觀上。 本研究得知居住環境品質評斷價值與居民之空間意識有密切關係,符合研究假設:「空間意識必須需包括「空間概念層面」、「意識機能操作」、「行為規範系統」之多元性價值,方能評定居住環境品質之真正價值。」而非僅以空間概念層面簡單思考。」 關鍵詞︰特殊族群、社區居住環境、空間意識、社區失落 前言 社區是都市環境與社會的基本單元,也是人類社會社會行為中基本關係最易發生的地方。而由環境行為研究觀點中,塑造良好的社區居住環境,必須先了解社區,Lewin對於人類行為特質之描述:「需定一某一時段之情境。」而其中必定受到三因素影響,包括「過去發展經驗」、「現況客觀特性」、「對預期未來之期望」。而本研究針對眷村社區「居住環境空間意識特性」之進行研究,將「社區意識」視為過去發展經驗;將「社區居住環境滿意」視為現況客觀特性;將「眷村改建需求」視為預期未來之期望,將三者視為對眷村居住環境空間意識特性影響之要素。主要研究目的如下: 眷村居民對於社區意識認同之程度。 眷村居民對於社區居住環境品質滿意之程度。 眷村居民對於眷村改建需求之態度與需求。 運用調查結果分析,依據「眷村居住環境空間意識特性」之探討,提出特殊族群社區更新應注重之事項。 文獻回顧 特殊族群之定義 由社會學領域中與特殊族群相關研究頗多,而其中以美國菲雪爾(Fischer, Claude)於1980年代提出「圈內文化論」(Subcultural Theory)係指一群人具有很多相似社會與個人背景的品質,這些人經過一段長時間相處互動的結果,逐漸產生一種相互了解的規範、價值觀念、人生態度與生活方式,此種相互了解接受的規範與生活方式之統合,稱為「圈內文化」【2】。本研究將生活於其中具有共同圈內文化的群體,稱之「特殊族群」。 眷村社區居民特質包括項目:性別、年齡、住戶階級、教育程度、婚姻狀況、籍貫、黨籍、月收入、居住人數、房屋權屬、居住時間。 社區意識 「空間意識」之構成包括有三面向(Lewin)【1】,包括「空間概念層次面向」、「意識機能操作面向」、「行為規範系統面向」【3】。 「空間概念層次面向」:依序為「邏輯空間」、「認知空間」、「生存空間」、「知覺空間」、「實有空間」,具有隨情境變動逐漸成為較不易隨情境變動的特性。 「意識機能操作面向」:由「認知意識」與「狀態意識」所組成,而後者又分為「情感意識」、「意志意識」 「行為規範系統面向」:由「文化」、「社會」、「性格」組成。 目前針對「社區意識」研究的有諸多說法,現將社區意識之定義彙整如(表1) ,而本研究採用之定義為:包括地理、心理、行動三概念,意指在某一特定地區內的居民,彼此皆有認同此區域的歸屬感; 表1 國內社區意識相關研究之定義與觀點彙整表 林瑞欽(1993) 社區意識的建構始於個人對於社區的物理與自然環境的知覺,並藉由社區其他成員的互動而產生社會交往的強烈心理連結,更進而個人對社區的關懷與認同而產生社區參與的具體投入之行動 徐震(1995) 社區意識指居住與某一地區的人對這個地及其鄰人有一種心理上的認同與融合,亦即他認為這個社區屬於他的,而他也屬於這個社區的。 黃富順(1994) 社區意識來自於社區居民具有共同的利益、共同的服務、共同的問題、共同的需要、共同的居住環境,而產生的共同意識。 林鎮洋(1998) 社區意識,實為社區透過一個公共開放的過程,討論公共事務,獲致集體的認同。在意識形成的過程中,培養社區成員感覺社區一切事務皆與自己息息相關,進而積極去瞭解、關心、努力;4】【5】【6】【7】【8】 因而「社區意識」係根據1993年Davidson和Cotter針對Hoover市居民做社區意識之調查發現,居民的社區意識高低除了和人口統計特徵中的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居住時間以及居住狀況有明顯關聯外; 居民歸屬感 1.地方認同 身為社區裡的居民是一件很光榮的事 2

文档评论(0)

maritime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