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名茶一脉香.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百年名茶一脉香   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都匀毛尖一举夺得大奖。一缕茶香,令世界沉醉。   2015年,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毛尖种植面积达131万亩。一片茶叶,让青山常在,让百姓增收。   茶香幽幽,跨越百年。   从贡茶到名茶打造独特品牌的不懈探索   “茶,四乡多产之,产水箐者尤佳。民国四年,巴拿马赛会曾得优奖,输销边粤各县,远近争购,惜产少耳。”这是1937年《都匀县志稿》中对都匀毛尖的记载。   此时的都匀毛尖被称为“鱼钩茶”,是明代崇祯帝因其“生时为枪,熟时似钩”而赐名,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都匀毛尖”。因其历代为土司敬献朝廷的贡品,故而识得的人并不多。   在历时10个月、参观者达1900余万人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都匀毛尖与茅台酒一起名扬四海,这也是以都匀毛尖为代表的黔茶,第一次真正意义地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自此,都匀毛尖不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贡茶,而成为声名鹊起、远销海外的名茶。   新中国成立以后,都匀毛尖屡屡获誉:1982年入选“中国十大名茶”、1988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1995年获“中国传统名茶奖”、2004年获“中绿杯全国名优绿茶金奖”……2010年,都匀毛尖茶被评为“中国世博十大名茶”,在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亮相。   不过,尽管历史悠久、荣誉满身,都匀毛尖的品牌影响力却不如碧螺春、西湖龙井等名茶。   究其原因,黔南茶叶五花八门,除了都匀毛尖,还有云雾茶、高寨茶、青山绿茶等品牌。据《黔南农业志》记载,都匀、贵定、平塘、瓮安、惠水、罗甸、独山等地皆以地方原始品种为主进行开发、加工,“但基本上为自给性零星分数生产”。   这样一来,黔南茶品种繁杂、参差不齐,种植范围分散、规模偏小。因此,都匀毛尖的品牌建设一直“不温不火”,茶叶种植始终“小打小闹”。“百年名茶”的光芒,一直未得到光大发扬。   转折出现在2007年。这一年,黔南州委、州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全州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此后,黔南州把茶叶列为重点特色优势产业加大扶持,茶园面积、企业数量、产业规模都迅速增加,黔南茶产业踏上了迅速发展的快车道。   加快发展如箭在弦,品牌建设之路何去何从?   在黔南州2013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茶产业发展的意见》中,“都匀毛尖”被确定黔南茶的统一品牌。意见提出,“举全州之力打造都匀毛尖品牌,都匀毛尖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及标准化体系等品牌管理事项全部由州政府统一管理,推动都匀毛尖茶标准化体系实施。”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贵州团审议时,作出了“关于都匀毛尖茶,希望你们把品牌打出去”的指示。黔南州《关于创建都匀毛尖茶全国知名品牌三年行动计划纲要》、《黔南州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都匀毛尖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办法(暂行)》等相继出台,不仅解决了黔南茶品牌统一的问题,还打破了资金不足、标准不一、人才匮乏等限制。   拂去历史的尘埃,注入时代的活力,“百年名茶”再次发出了耀眼的光芒:2015年,都匀毛尖以20.71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居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第13名,被评为“最具品牌发展力品牌”。与此同时,在“第十二届上海茶博会”上,都匀毛尖被授予“百年荣耀世纪名茶――金品牌奖”。   从荒山到金山坚守两条底线的生动实践   “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   都匀毛尖生长在“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雾”的黔南,生长在峰丛攒动的山岭、纵横交错的溪河、云雾缭绕的峡谷之中,被赋予绝无仅有的品质。   青山绿水、气候独特、土壤湿润、易产好茶,这是黔南的独特之处。然而,这些优势却一度成为“劣势”:寡日照、多云雾的自然环境不利于粮食种植,传统农业没有明显的发展优势;山地多、平地少,交通闭塞、地处边远,也不利于大规模发展工业、商业;而对于茶农而言,品牌不响、销路不畅,卖不起价,白忙一场。因此,不少茶农转行,外出打工,以至于田园荒芜。   “守着青山过穷日子”说的正是过去的黔南。   所幸,经过不懈的探索,黔南找到了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带民致富的发展新路――种茶。   “对我们来说,发展茶产业,就是守住发展和生态底线的最佳方式。”黔南州委书记龙长春表示,“资源环境优势是黔南州茶产业竞争力的保证,可以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驱动力;而茶树种植又有固土保水的作用,可实现发展与生态的良性互动。”   抓基地、扩总量、推品牌、要效益,黔南州先后建起了5个省级茶叶园区、8个州级茶业园区。截至2015年,黔南茶园总面积已达131万亩,30个乡镇、15个专业村的种植面积超过万亩,建设15亩以上茶叶专业大户、3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1500余个。   正如黔南州委副书记、州长向红琼所说:“大力发展茶产业,对推动全

文档评论(0)

sis_lx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