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的社会学.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规矩的社会学   不论是从个人意义,还是在社会意义来说,规矩都维持着一定的秩序。所有组织和社会都自有一套针对“不规矩”的那些行为的“惩罚”机制。这些机制未必是强制性的,却在规范人们的行为方面发挥着难以忽略的作用。   “不规矩”的后果有大有小,代价也有多有少。比如,两年前,贵州兴仁县的一个团县委驾驶员,就因为没有积极“认领”组织派下的任务而遭处分――某水塘发生一起溺水身亡事件,由于这个驾驶员的妻子和死者是亲戚关系,他便两次被要求参与死者家属的情绪安抚工作。但组织得到的回应却是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不关我的事,你不要拿党员来压我,大不了退党。”   对于建党以来就一直在强调”党性”“组织性”的中国共产党而言,这种消极的言论和态度自然不合规矩。   党内有党内的规矩,行业有行业的规矩,社会有社会的规矩。小到家庭,可能还有“家规”“家训”。总之,规矩往往无形,却深藏于人心。   “熊孩子”和“栅栏社会”   对于规矩,我们的焦虑仿佛在加深。我们越是谈论它,越是说明我们害怕坏了它、没了它。   两年前,郭德纲曾经发过一条关于生活中的老规矩的微博,引起许多人的共鸣。“全家人围坐用餐,大人不动孩子不能动。吃饭坐哪就不能再换,端着碗满处跑那是要饭的。不许用筷子敲盘碗,有乞丐之嫌疑,在外吃饭这叫骂厨子。喝汤不许吸溜,吃饭不许吧嗒嘴,要闭上嘴嚼。夹菜只许夹前面的,不许过河。”……这些琐碎而具体的规矩,确实很少再在教育孩童的饭桌边上被提起。   于是人们发出和老郭一样的感慨:现在的孩子,太没规矩了。   没规矩到了一定程度,则是人见人怕的“熊孩子”。曾几何时,那些支招治理“熊孩子”的网帖像雨后春笋般冒出,后来又消失在信息的洪流中――不过,关于”熊孩子”的吐槽,却从未停止。这仿佛隐隐暗示着一件我们都不愿承认的事:“熊孩子”们没得治,再华丽的网帖也没辙。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规矩帮我们减少了周围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让我们可以对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后果有一个大致的预判,如此,我们便可以相对理智地生活下去。我们讨厌“熊孩子”,不仅因为他们造成的破坏,还因为他们完全不或者很少按常理出牌,他们打乱了我们应对身边环境的节奏。   当某种规矩出现了越来越多被破坏的迹象,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去死守。为什么?在一个人人不守规矩的环境里,守规矩的成本比较高,而不守规矩的成本更低。试想一下,当大家都围在早点铺旁争抢着买包子,你想老老实实排个队,却不知从何排起。于是,与其费劲巴拉劝说众人排队,不如自己也加入乱上添乱的行列――反正包子一到手就迅速抽身。   买包子事小,店家顶多立个“请排队”的牌子在铺子边上,却无法强制顾客守规矩。而对于另一些事来说,当不守规矩的现象多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出现更加严厉的硬性约束或惩罚机制。比如,越来越多的公路违章摄像头。最极端的情况,就是形成一个处处被强制力量干预的“栅栏社会”。此时,一部分人能获得更加稀缺的资源,成为他们寻租的更大筹码。在道德方面,人们则备受外力的压制,自律弱于他律,鲜有人能做到“慎独”。   在“栅栏社会”里,人们用破坏规矩的方式去寻求自由,好似缘木求鱼。它的源头,既可能是强权,也可能是那个不珍惜自由的社会。总之,这是一条葬送自身活力的路。   不断变化和形成中的规矩   每个社会都会有规矩,但每个社会的规矩并不都一样。社会的变革,常常也是从坏了某些规矩开始。有些规矩被坏了的后果,却让人感觉庆幸。   曾经,在中国,“天地君亲师”是规矩,“无才便是德”也是一种对女人的规矩;曾经,在英国,女人穿裙子是规矩,穿裤子是离经叛道。女人走出家门,参与社会活动,穿上越来越丰富而充满想象力的时装,都多亏那些离经叛道者走出“坏规矩”的第一步。   旧的规矩坏了,会有新的规矩补上。坏了种族隔离的规矩之后,平等越来越成为各类规矩的必要要素,最后形成一种“政治正确”。在心底不认同这种平等观念的人,也无法轻易说出种族主义的言论。在这里,平等就是最重要的规矩,以至于坏了它,代价很大――即使是在无心的情况下。   今年年初,英国演员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就犯下这样的无心之失。由于他在回应黑人落选奥斯卡表演奖提名时使用了“有色人种”一词,遭到反种族歧视组织的抨击――作为一个欧洲人,他并不像美国人那么清楚“有色人种”中的歧视含义。最后,他不得不为自己的失言公开道歉。   规矩当然不是一夜之间凭空冒出来的,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里,它多是人与人相互妥协的结果。我们越是不懂得妥协,规矩就越是难以形成。   当网络已经和我们的现实生活融为一体,我们会将线下那些隐藏在礼仪皮囊中的更加真实的个性挪到线上。在网上看到吵架、人身攻击的几率要比在现实生活中碰见骂街的高出许多倍,而当我们还无法期待线下的人用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和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