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不过是一个权力游戏.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谏,不过是一个权力游戏   在古代社会,皇帝能否采纳臣子的意见是决定国运盛衰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对皇帝提意见,也有专用的术语,即“谏”;对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皇帝,则有“从谏如流”这一成语加以褒美。   此语出自东汉史学家班彪所著的《王命论》一书,评价刘邦“从谏如顺流”。意思是刘邦听取别人的意见,能像流水一样自然。刘邦到底是否如此,恐怕不能仅凭班彪一面之词来断定。皇帝毕竟是皇帝,高高在上久了,不可避免地会“独裁化”。别说刘邦,就连以“从谏如流”闻名的唐太宗李世民,与犯颜直谏的魏征之间,事实上也存在着相当大的矛盾。所谓的“谏”,不过是一个权力游戏罢了。   进谏与纳谏的真相   《资治通鉴》载,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世民下诏修复隋朝的洛阳宫殿,“以备巡幸”。这时出来一个谏臣,名叫张玄素,成功劝阻李世民此举,“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但不到一年,李世民还是大兴土木,修复了他要用来“巡幸”的宫殿,而且造得比前朝豪华得多。   耐人寻味的是,在此期间,又有一个名叫戴胄的臣子来提意见,而李世民也表示:“戴胄于我非亲,但以忠直体国,知无不言,故以官爵酬之耳”,但宫殿还在继续修。修好了后,李世民又将这耗费大量物力人力的奢侈建筑给拆了。   李世民曾言:“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流为千古美谈。但他也曾说过:“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意思是老百姓没事做就会懒惰,有劳役才好驱使。所以,李世民所谓的“从谏如流”,极有可能是为了做做表面文章,在为自己塑造一个明君形象的同时,依然要去做谏臣所劝阻的事情。   李世民之所以如此,大约与其弑兄得来帝位以及天下初定局势动荡有关。在这样一位皇帝面前,以进谏而闻名的魏征又当如何视之?   《贞观政要》载,李世民称魏征进谏涉及的事情,多达两百多件,而且这些意见还都很合他的心意,“皆称朕意……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实际上,魏征之谏都是没有利害关系的,他绝不会在敏感而凶险的事情上和李世民对着干,也绝不会卷入可能真正激怒这位皇帝的事情中。   如魏征最为著名的谏言――《十渐不克终疏》,虽然看似对李世民提出了颇为严厉的批评,如“顷年以来,意在奢纵,忽忘卑俭,轻用人力……顷年以来,微有矜放,恃功业之大,意蔑前王,负圣智之明”。实际上这些谏言早就是其他谏官,包括魏征本人,说得都已经乏味了的“套话”。这样既能让李世民毫无压力的“纳谏”,又能塑造自己乃是一个忠直谏臣的形象,同时用明贬实褒的手法美化李世民――如此难听的谏言李世民都听了,他是一个多么圣明的君主啊。反正那些事情每个皇帝都干过,李世民似乎还是干得少的了。   再如《隋唐嘉话》所记载的玩鸟一事,也被当做魏征敢进谏、李世民“怕”他的典型故事广为流传。“太宗得鹞,绝俊异,私自臂之,望见郑公,乃藏于怀。公知之,遂前白事,因语古帝王逸豫,微以讽谏。语久,帝惜鹞且死,而素严敬征,欲尽其言。征语不时尽,鹞死怀中。”   此故事真伪尚且不论,单单思量一下,用进谏的方式让皇帝的爱鸟死去,这算是什么谏?事实上,魏征――一个当过道士、混迹于乱世,先后在元宝藏、李密、李渊、李建成手下效力的老江湖,把李世民的心思摸得一清二楚:李世民要塑造自己明君的形象,就需要几个看起来很不听话的谏臣,制造一些听起来很令人反感,实则无压力的谏言。   谏臣的结局   遇到敏感而棘手的问题,需要真知灼见的时候,魏征就会千方百计地避开。如当太子李承乾之师一事,魏征就想装病赖掉,因为他早就意识到这是个危险差事。虽然最终还是没完全赖掉,但魏征还是争取到了抱病履行职责的旨意,也就是形式上按照李世民的本意当太子的名誉老师。   皇帝、太子的那些事情,岂是臣子敢随便参与的?何况这太子和李世民所宠爱的魏王李泰矛盾极深,很难说不会出什么状况。魏征确实精明,在其死后不久,太子果然作乱,被李世民平定。太子的党羽,魏征当初推荐的侯君集等人都被灭杀,魏征也受牵连。“徵卒后,正伦以罪黜,君集犯逆伏诛,太宗始疑徵阿党。”   当局势安稳、国富民安的时候,李世民不需要再刻意塑造明君形象,他对谏臣的态度就有所改变了。   《旧唐书》载:“徵又自录前后谏诤言辞往复以示史官起居郎褚遂良。”此乃魏征背着李世民做的事情,即将自己曾经进谏过的言辞都写下来,拿给记录李世民日常言行的史官褚遂良看。   史官褚遂良,并非是一个小人物,其所负责的记录工作,事关后世对皇帝的评价。按照此前的传统,皇帝是不能过问的。魏征此举,不过是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万一哪天被李世民杀了,还能留给后世一个好名声。   只是,那样的话,李世民的名声就给毁了。因此,得知此事后(李世民曾强行过问过《起居录》),“太宗知之,愈不悦”。   《旧唐书》又载,魏征曾要求李世民让其当良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