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7贝氏体转变与钢在冷却过程中的中温转变(10级).ppt

CH7贝氏体转变与钢在冷却过程中的中温转变(10级).ppt

  1. 1、本文档共1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章 贝氏体与 钢在冷却过程中的中温转变 本章内容 贝氏体的分类与定义 贝氏体转变的主要特征 贝氏体的组织结构、形态和晶体学特征 贝氏体转变机制 贝氏体转变的热力学和转变过程 贝氏体转变的动力学 贝氏体的力学性能 魏氏组织及其对钢的性能的影响 本章基本要求 贝氏体转变的主要特征(七个主要特征) 贝氏体的组织形态和晶体结构 贝氏体转变的热力学条件、转变(机制)过程 贝氏体转变的动力学特点和影响因素 贝氏体机械性能特点、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在形态和性能上的差异 魏氏组织及其对钢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概 述 贝氏体转变:过冷奥氏体到珠光体和马氏体转变之间(550℃~230℃)的中温转变。转变产物称为贝氏体,符号记为B,是铁素体和碳化物组成的非片层状的机械混合物。根据其组织形态不同,贝氏体又分为上贝氏体(B上)和下贝氏体(B下)。 为获得贝氏体组织,可以采用等温冷却,也可采用连续冷却。除此外,还可通过加入合金元素,冶炼成贝氏体钢。 贝氏体转变兼有珠光体和马氏体转变的特征,又有其独特之处。即贝氏体中的铁素体相形成是无扩散的,而碳化物的析出则是通过扩散进行的,因此贝氏体转变又称为半扩散型转变。 7.1 贝氏体的分类和定义 7.1 贝氏体的分类和定义 1.广义显微组织定义: 认为贝氏体为共析分解竞争性机制的产物,是非层状、非协同的共析分解产物,由铁素体和碳化物组成。 与珠光体不同形态。 与此对应的相变机制是两相以扩散机制形核长大,两相在形核长大过程不具有协调性,铁素体和渗碳体分阶段进行。 2. 整体动力学定义 认为过冷奥氏体向贝氏体的转变在TTT 相图中具有独自的C曲线,存在贝氏体相变开始温度和结束温度,贝氏体转变存在于一个温度范围,在这个温度范围转变不完全。 适用于那些具有独立的贝氏体等温转变曲线的合金钢。 认为普通碳钢的TTT图中单一的C曲线是由贝氏体转变C曲线和珠光体转变曲线重叠的结果。 3. 贝氏体表面浮突特征 认为贝氏体是在马氏体相变温度区域以上形成的片状产物,相变过程伴随着表面浮突的形成。 4. 其它定义 7.2 贝氏体组织结构和晶体学特征 由于转变温度的不同,贝氏体有以下几种形态: 上贝氏体 下贝氏体 粒状贝氏体 无碳化物贝氏体 柱状贝氏体 一、典型的上贝氏体(B上) 上贝氏体是在贝氏体转变区的较上部的温度范围(550~350℃)内形成的贝氏体。又称为高温贝氏体。 1.上贝氏体的组成 上贝氏体是由铁素体和碳化物(主要为渗碳体)组成的二相非层片状混合物。 2.上贝氏体形成温度 上贝氏体在贝氏体转变的较高温度区域内形成,对于中、高碳钢,此温度约共析钢在550~350℃温度区间,奥氏体转变为上贝氏体。 3.上贝氏体形态特征 ?(1)上贝氏体光学显微镜下的特征为羽毛状 上贝氏体中的铁素体多数呈条状,自A晶界的一侧或两侧向奥氏体晶内伸展,渗碳体分布于铁素体条之间。从整体上看呈羽毛状。 ?(2)电子显微镜下的特征 为一束平行的自奥氏体晶界长入晶内的铁素体条。束内铁素体有小位向差,束间有大角度差,铁素体条与马氏体板条相近。碳化物分布在铁素体条间,随奥氏体中含碳量增高,其形态由粒状向链状甚至杆状发展。 上贝氏体的电子显微组织 左图为上贝氏体的复型组织,60钢,900℃加热,按50℃/s冷却,×1000; 右图为上贝氏体的薄膜透射、暗场组织,60CrNiMo钢,495℃等温,12500) 准上贝氏体的显微组织 上图为40CrMnSiMoVA钢的准上贝氏体的显微组织,310℃等温15min,薄膜透射 ,36000×,左图为明场组织,右图为暗场组织。 (3)上贝氏体中的铁素体 铁素体呈大致平行的成束的板条状,条与条间的位向差大约为6~18°。板条的宽度随温度下降而变细,铁素体中含碳量处于过饱和状态但接近于平衡态浓度。 (4)上贝氏体中的碳化物 碳化物为渗碳体,呈断续的、短杆状分布于铁素体板条之间,其主轴方向与铁素体板条方向平行,呈非层片状。随温度下降,渗碳体更细。 (5)上贝氏体中的亚结构 铁素体内亚结构为位错(位错缠结),密度约为108~109cm-2。 (6)上贝氏体的形态还与形成温度有关 随温度的下降,铁素体板条变细,渗碳体更细,组织外形由羽毛状变的不规则。 (7)惯习面和位向关系 铁素体的惯习面为{111}A,与奥氏体之间

文档评论(0)

kakax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