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文献校勘学.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章 文献校勘学 一、校勘学的定义 (一)“校勘”释义 “校”,《说文解字》:“校( ),木囚也。从木,交声。”指古代拘束犯人的刑具木枷。 如《周易·噬嗑》:“何校灭耳。” 一副木枷由两片组成,而两片大小必须大体一致,才便于上锁,因此事先要将它们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因此,“校”字用作动词时,便有“比勘、核对”的意思。 如《国语·鲁语下》:“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 十二篇,以《那》为首。”这里的“校”,就是指校正文献的文字异同。 “勘”,也作“刊”。《玉篇》:“刊,削也、定也、除也。”可见,勘、刊有“削除覆定”之义。这与中国早期文献以简牍为载体有关。 如汉应劭《风俗通义·古制》:“刘向为孝成皇帝典校书籍二十余年,皆先书竹,为易刊定。可缮写者,以上素也。” 可见,古人整理图书先写在竹简上,这便于发现错误时削除改正,待校订无误后,再写在缣帛上。因此,“勘”有改正文字之义。 “校”与“勘”合用,作“勘校”或“校勘”。《魏书·崔光传》:“光乃令国子博士李郁与助教韩神固、刘燮等勘校石经,其残缺者,计料石功,并 字多少,欲补治之。” 另如梁沈约《上言宜校勘谱籍》:“宜选史传学士谙究流品者为左民郎、左民尚书,专供校勘。”(《全梁文》卷27) 与“校勘”一词意义相同的,还有“校雠”,应劭《风俗通》:“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缪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可见,校雠也有校勘文字错误的原始意义。 从上可见,校勘,就是改正书面材料上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恢复或接近本来面目。 (二)校勘学的产生及定义 我国的校勘事业起源很早,周秦时代已有从事校勘的事例。如《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己”字缺两“I”便误为“三”,古文“亥”作“ ”,“豕”作“ ”,非常近似,故子夏根据文义及字形加以校勘,从而纠正其错误。这作为校勘学的萌芽。 从西汉刘向大规模校勘中秘书,人们对校勘规律进行了不断探索。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首《条例》对经、注出现文字错误的情况和原因作了比较系统的概括。 北宋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十卷,将他和周必大等人共同校勘《文苑英华》过程中有关校勘方面的成果归纳为十类四十五个子目。由于其条理与清晰超过前人。清人顾广圻称赞说:“此书乃校雠之楷模,岂独读《英华》者资其是正哉!”(《思适斋集》卷15《书文苑英华辨证后》) 清代学者王念孙对误例的总结达到了崭新的水平,其《读书杂志·淮南内篇·后序》列举各种“误例”共六十二种。主要从书面材料发生错误 类型的角度来分类总结的,因此具有更加普遍的意义,标志着对校勘条例的概况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五至卷七,在王念孙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二十四种误例。 校勘虽然源远流长,但校勘学的形成一般认为是在清代。正如梁启超先生说: “清儒之有功于史学者,更一端焉,则校勘也。古书传习愈希者,其传抄踵刻讹谬愈甚,驯致不可读,而其书以废。清儒则博征善本以校勘之,校勘遂成一专门学。”(《清代学术概论》) 随着校勘事业的发展,清代也出现了校勘学这一专门术语。朱一新说:“国朝人于校勘之学最精。”(朱一新《无邪堂答问》卷3) 校勘学,就是研究和总结校勘规律的一门科学,除对文献材料发生错误的规律进行总结外,人们还对校勘的作用、方法、据以校勘的资料、校勘者应具备的条件、校勘成果的处理形式等进行探索,在校勘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校勘学。 二、文献存在的错误与校勘学的功用 (一)文献存在的错误 文献材料经过传抄、刻印、排印等,出现错误是极其普遍的现象。如清代王念孙《广雅疏证·自序》说: “盖是书(《广雅》)之讹脱久矣,今据耳目所及,旁考诸书以校此本,凡字之讹者五百八十,脱者四百九十,衍者三十九,先后错乱者百 二十三,正文误入音内者十九,音内字误入正文者五十七。” 这说明古籍的各类错误之多。具体来说: 1、讹文 讹文,又称“误文”,就是文献原有文字写错了。晋代葛洪说: “书字,人知之,犹尚写之多误,故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此之谓也。”(葛洪《抱朴子·内篇》卷十九《遐览》) 因此,古人将文字错讹的现象成为“鲁鱼亥豕”。造成讹文有以下几种原因: (1)字形致误 由于汉字形体几经演变,篆、隶、章草、行、 楷以及印刷字体,又由于便于抄写而产生大量俗字、简字以及重文省略、缺字空围等符号,造成各种字形致误的类型。 如,江南本《汉书·田延年传》:“

文档评论(0)

dart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