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备】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学案2.docVIP

【高考必备】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学案2.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学典籍。 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能力目标 提高锻炼、解读信息的能力,学会整合不同的学科知识。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和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的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及原因 【学法指导】 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2.完成预习自测。 【课前预习】 1.古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发展 时期 殷周 春秋战国 秦 汉 隋唐 宋元明 明清 文化 思想 影响 发源 雏形 划时代的意义 进一步发展 全盛时代 延续 面临冲击 2. 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与 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3.文字,是文化的 ,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人文明时代。 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 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4.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 。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5.只有在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6.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 文化,,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预习自测】 1.伴随秦的统一,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形成了。 2.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3.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4.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有( ) ①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的 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④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较多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I D.①②③④ 5.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 俗;到了五代,人们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了沿用至今的春联, 这主要说明( ) A.中华文化一成不变B.中华文化具有多样性 C.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课堂探究】 探究点一 汉字的内涵总是在不断的丰富。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一种带有时代文化色彩的语言——网络语言,正悄悄的出现在生活中,并被年轻人所热情演绎着。诸如“886”“521”“7456”“菜鸟”“玉米”“美眉”等,以及很多90后热衷的火星文。这些语言成为了学生之间沟通的暗号,而家长们却不知所云。? 对此有人认为网络语言很可能带来汉语的革命,有人认为这只能污染汉语言文字。对此,你赞成哪一种观点呢? 探究点二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风筝,古名“纸鸢”,又名“鹞子”,是普及于山东各地的 一种玩具,潍坊风筝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鲁国大思想家墨翟制作的第一只“木鸢”,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兴盛民间是在明代。据《潍县志稿》载:“清明,小儿女作纸鸢、秋千之戏,纸鸢其制不一,于鹤、燕、蝶、蝉各类外,兼作种种人物,无不惟妙惟肖,善巧百出。”曾做过七年潍县县令的大诗人兼书画家郑板桥臂写过这样的诗来怀念潍县:“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扣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把潍县的风筝特点和放风筝的风俗描写得淋漓尽致。 到了近代,潍县成了国内外闻名的风筝产地和市场, 风筝漂洋过海,被带到美国、日本作艺术珍品馆藏起来。 从1984年起,潍坊市连续成功举办了国际风筝节;1988 年,潍坊市被国内外风筝界选为“世界风筝都”。潍坊风筝走向了世界,真正达到了它的鼎盛期。 (1)潍坊风筝的历史说明了什么? (2)我们作为青少年能够为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做些什么? 【体系构建】 【课堂检测】 1.下列关于古代中华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有(C ) ①殷周时期是中华文化最初的形成时期②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③秦的统 一,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④宋朝时,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 ⑤隋唐时期,中华文化进人全盛时代 ⑥元朝时,中华文化开始走向衰落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⑥ 2.钱伟长先生曾经说过:“天下没有别的国家的文字三千年以后还能看得懂,汉字可以。”这说明( ) A.汉字是世界文化的基本载体B.汉字文化的内涵丰富 C.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D.汉字的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3.“槑”(音同“梅”,基本字义同“梅”)。单看“槑”的解释跟 “呆”可谓是八杆子打不到一块儿,可在新新人类的眼里,它们愣是被拉到同一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