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见底清.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心如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见底清   摘 要:韦苏州的人生观和创作状态以及审美趣味明显受到了道家和佛禅的影响,特别在自身情感态度上心境澄澈,淡泊无惊,在具体诗歌创作上多采用远视角,故诗作淡远闲散,清冷简古。   关键词:淡情感态度;空间距离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韦应物是中唐诗坛比较重要的诗人,他位于时代美学风潮由“气象浑成,神韵轩举”向“陶洗清空,写送浏亮”的转折点上,而且他把握到了这一信息,创作了大量澄澈淡泊的诗篇。   从情感体验层面来讲,“淡”是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的澡雪心境。庄子以为“淡”既是道的本质特征,也是至德,更是一种心理体验。“游心于淡”,既是心里澄澈,恬静无为,摈除一已之私,才能容纳大世界。其实不独道家尚淡,儒家也是。《中庸》有言,“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这里是把“淡”当作一种人生修养来看待。魏晋是玄学的时代,“魏晋人则倾向简约玄淡,超然绝俗的美。”①玄学是崇尚“淡”的,或以说,玄谈,玄淡也是魏晋风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魏晋时代,淡美思想得到了丰富。到唐代,“淡”的审美趣味主要通过王孟山水田园诗得到继承和发扬,但是在盛唐,这还不是主流,只有到了中唐之后,审美风尚发生转变,“淡”美理想才得到充分的理论阐发和创作实践。韦应物善于借鉴前人,他特别追慕陶渊明诗冲淡之美,也非常景仰陶渊明之为人。他自己就仿效陶诗写下了不少诗作,尤其如《效陶彭泽》,《与友生野饮效陶体》,《答长安丞裴税》等。清叶矫然《龙性堂诗话续集》言,“韦诗古淡见致,本之陶令,人所知也。”韦诗五言古体学陶而来,风味相似;其五言绝句,或继王孟。   除此之外,最不可忽视的就是禅宗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原至唐代,差不多已有七个世纪之久,经过与本土文化的磨合,禅宗一脉发展最好。祖宗钟爱自然,爱在自然山水中创作一个充满禅意的世界。禅所要达到的目的不是物本身,而是借助物,最终超越之,上升到禅的本体境界。正因为禅的此种目的性,禅宗主张任运自然,随处领悟,反对拘执束缚,反对藻饰雕琢,一切都顺应本然。因为禅宗的发达,影响又大,所以诗僧和僧诗的数量都比前代有所增多,有好些佛门之外的诗人也受到感染,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习惯甚至是人生观。如韦应物,他自己就有焚香扫地而坐的习惯;在处世为人上,淡泊不惊,清心寡欲。习禅所达到的心中无挂碍,无所执,随处得自在的心态也是韦苏州淡然恬静,处之泰然的人生观和创作态度最自然的渊源之一。自古禅与诗就有非常微妙的关系,古人常把学诗比作参禅,其实二者是可以互证的,其影响也是双向的。如《寄全椒山道士》: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诗“全首无一字不佳,语似冲泊,而意兴独至”,其“妙处不关语言意思,”,尤其是尾联“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非复语句思索可到”。《寄全椒山道士》完全是一种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感悟与把握。如禅家所言,佛性真如无处不在,存在于宇宙万物中,不可以理喻之,不能以思致之,而在于直觉和顿悟。古人言“欲参诗律似参禅,妙趣不由文字传”,“学诗浑似学参禅,语可安排意莫传”,禅宗思维方式对当时诗人创作的影响可见一斑。   在情感体验方面的“淡”既是澄明恬静,不染尘滓的澡雪心境,也是佛禅“空”观与“静”观的交相折射。   从具体操作层面上来讲,“淡”表现的是一种空间距离和色彩的运用。中国山水画其画面都表现出很强的层次感。距离视线较近的,墨色浓,距离视线较远的,墨色淡,其中又还有高大与绵延的区别。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按观察视角的不同把远分为三种,高远,深远,平远,“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渺渺。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澹。”在韦苏州诗里也常常采用远观视角来呈现画面。在描写自然山水诗里和山水画里其实有互相借鉴的手法,抑或是一种无意的但却源远流长的传统吧,暂不管它。“落帆逗淮镇,停舫凛孤驿。浩浩风波起,冥冥日沉夕。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夕次盱眙县》?诗人在傍晚时分到达渡口,降帆停船后,站在河岸上遥望,“浩浩风波起,冥冥日沉夕”所呈现的不是高远,也不是深远,而是诗人放眼望去,河面上风吹波浪,层层涌动,视线能触到更远的地方山边,夕阳西沉,周围漶漫着浅浅云霞,朦朦胧胧,用郭熙的话来说的话,就是典型的平远之象。又“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高树林清池,风惊夜来雨。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诗人怀着轻松的心情在雨后散步,昨日的雨云已散去,水中汀洲也明丽起来,村落在清晨日出的照耀下格外清晰。这样的景象只能远远地观看,若太近,画面是得不到完整的呈现,因为只能截取到一部分,这就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