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七讲 择水
教学目的:1、了解水的各类特性 2、掌握水质的评定标准
教学重难点:掌握水质的评定标准
教学方法和形式: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人们常说“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可见水对于茶的重要。古人对水的品格一直十分推崇。而历代茶人于取水一事,颇多讲究。有人取“初雪之水”、“朝露之水”、“清风细雨之中的无根水”;有人则于梅林中取花瓣上的积雪,化水后以罐储之,深埋地下用以来年烹茶,历来传为佳话。烹茶用水,古人是把它当做专门的学问来研究的,历代都有专门著述。明人许次纾在《茶蔬》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讲得更为透彻:“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茶十分,茶只八分耳。”可见水质直接影响到茶质,泡茶水质的好坏趋势影响到茶的色、香、味的优劣。古人认为只有精茶与真水的融合,才是至高的享受,是最高的境界。
水是茶的载体,离开水,则茶之色、香、味、韵则无从体现,有“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之说(明许次纾《茶疏》),因此自唐以来,择水就成为饮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论水、评水则一直都是爱茶人士的一个热门话题。此外,烹茶鉴水也是中国茶道的一大特色,因为水中不仅存载着茶的色香味韵,且含蕴了茶道的精神内涵、文化底蕴和高雅深沉的审美情趣,故有“水为茶之母”之说。
水质的好坏(主要指水的软硬清浊)对茶汤色泽、香气、滋味影响很大,例如,一杯好的红茶,如用品质好的水,汤色红艳,香味浓强鲜爽;而用含铁量较高的水冲泡,则汤色乌黑,铁腥气重,茶味苦而淡,令人生恶。
古人对此亦早有体会。北宋时,苏东坡与蔡襄(宋代著名的制茶、品茶名家,宫廷贡茶――龙凤团茶的创制者)斗茶,蔡用的茶叶是精品,水选用惠山泉(即天下第二泉)。苏东坡的茶不如蔡的好,但他素稔“若不得佳茶,即中品而得好水,亦能发香”之理,选用竹沥水烹煎,胜惠山泉一筹,终于斗败蔡襄。对此,明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总结为:“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精茗配之好水,尤如宝剑赠于壮士,“龙井茶,虎跑泉”、“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就是古人评点的名茶与好水的最佳组合。
最早也是最经典地论及茶与水质关系的是茶圣陆羽(《茶经·五之煮》),其后,宋徽宗在其茶著《大观茶论》中则将沏茶用水总结为:“水以清、轻、甘、洁为美”。这些经验总结基本为现代科学实验证明为正确,下面先就水质之“清、活、轻”及水味的“甘与冽”分别论述之:
1.清(烹茶用水第一要)
水质的“清”是相对“浊”而言的。用水应当质地洁净、无污染,这是生活中的常识。沏茶用水尤应洁净,古人要求水“澄之无垢、挠之不浊”。水不洁净则茶汤混浊,难以入人眼。水质清洁无杂质、透明无色,方能显出茶之本色。
为了获取清洁的水,除注意选择水泉外,古人还创造很多滤水、澄水、养水的方法。陆羽《茶经·四之器》中所列的茶具――漉水囊,就是饮茶煎水前用来过滤水中杂质的。此外,古人还常常在水坛里放入白石等物,一是认为能养水味,二是认为能澄清水中杂质。明田艺衡《煮泉小品》说:“移水取石子置瓶中,虽养其味,亦可澄水,令之不淆。”“择水中洁净白石,带泉煮之,尤妙,尤妙!”还有用石子来洗水的,方法是取洁净的石子放在筛子状的有孔器物中,以所保藏之水淋其上,这样也可以滤去水中杂质。这些以石养水法,除有使水洁净的作用,还含有一种审美情趣。另外,常用的还有灶心土净水法。罗庚《茶解》说:“大瓷瓮满贮,投伏龙肝一块(即灶中心干土也)乘热投之”。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与现在的采用活性炭等物质吸附水中杂质和异味、以达到净化和过滤水质的道理是一样。
2.轻(烹茶用水第二要)
水质的“轻”是相对“重”而言,古人总结为:好水“质地轻,浮于上”,劣水“质地重,沉于下”。清人更因此以水的轻、重来鉴别水质的优劣并将其作为评水的标准。古人所说水之“轻、重”类似今人所说的“软水、硬水”。
凡含有较多量的钙(Ca+)﹑镁离子(Mg+)的水称为“硬水”,不溶或只含少量的钙﹑镁离子的水称为“软水”。硬水中因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和铁盐等矿物质,故重量相对软水而言要重。古人因直观而谓水有“轻、重”之别,今人以物理化学分析手段进行鉴别,则有“软、硬”之分。实验表明,采用软水泡茶,茶汤明亮,香味鲜爽,其色、香、味俱佳;而用硬水泡茶,则茶汤之色、香、味大减,茶汤发暗,滋味发涩,如果水质含有较大的碱性或含有铁质,茶汤会发黑,滋味苦涩,无法饮用。高档名茶如用硬水沏泡,茶味受损更重。
硬水分为两种:
暂时性硬水: 水的硬度由碳酸氢钙或碳酸氢镁引起的。暂时性硬水煮沸后,水里所含的碳酸氢钙、镁分解成不溶于水的碳酸钙、镁,这些物质沉淀析出,水的硬度就可以降低,从而使硬度较高的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