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图书馆在想什么?
不管你相不相信,图书馆是有生命的。他的呼吸攒动在层层堆放、浩如烟海的书架上,只偶尔被找书者的鼻子嗅探到;他的血液流淌在泛黄的纸上用墨水或油漆记录下的文字里,而在你的眼中呈现楷体、隶书、仿宋、雅黑等不同的样式;他的声音在朝圣者们进出的脚步间回响,随着阅览室里的??翻页声而律动……他是一个宇宙,可以包容万千;他被崇拜与仰叹,因为他那让人无法用一生去穷尽的知识储存。然而,谁又知道图书馆先生自己在想些什么,他有怎样的故事……
流动的文化盛宴
2014年8月,复旦大学联合广西人民出版社整理出版了一批近代中国海关旧史资料,这些珍稀资料均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的馆藏。由于战乱原因,这批原属中国的档案流失在世界各地。不过幸运的是,它被搜集和存放在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图书馆里,因而最终能与今人见面。
图书馆对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功能不言而喻。然而此时此刻,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却几乎同时面临着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随着新增的书籍越来越多,有一些书要从书架上搬下来,转移至仓库。如何抉择这些书的命运,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情,因为这牵涉到对文化的筛选,牵涉到图书馆自身存在的意义。
不可否认的是,一座图书馆的藏书永远在不停地增加,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愈发多元化,藏书增加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知识永无止尽意味着藏书永无止尽。印刷品的泛滥迫使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来为它们分类?
古罗马哲学家塞尼卡在《道德信札》中写道:“重要的不是你有多少书,而是它们有多好。”或许塞尼卡式的图书馆可以轻松地采纳这个信条――只收藏精品。但对于什么是精品,什么该被舍弃,每个人和每个时代恐怕都会有不同的标准吧,更何况如今占据主流的还是兼容并包的综合型图书馆。
在综合型图书馆里,书籍并没有被看成是珍贵与圣洁的结晶,而只是文本,它们的排列组合与它们的品质并无关系,而是依据一串代表年代、作者、国别等信息的数字符号。就好比天空中的星星和卡尔?冯?林奈眼中的鲜花,在人们投入感情色彩之前必须首先被分类。当你走进一层英国文学的藏书区,会发现大量的、各种版本的莎士比亚作品集肩并肩地立在书架上,其中有一本明显不怎么出名,名字是《莎士比亚五行诗》,作者是一位崇拜莎翁的年轻人,旁边才是《暴风雨》和《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与弥尔顿并不会预见到他们今天会与谁为伍,而纵览图书馆的藏书,我们很快就能得出一个明确结论:大部分的图书都很糟糕,糟糕的是它们很平庸,这就不难理解塞尼卡的信条存在的意义了。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些并不突出的书籍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更多的文化历史――最终要多于我们所珍视的那些伟大书籍。从文献学的角度上来看:文化的完整性正是由文献的整体来表述的。这也是今天的图书管理员们万分纠结之处。被出版业的狂潮席卷而迫不得已进入书库,难以与读者见面的书籍,真的就不重要吗?它们能否有一天重新回到书架?
或许随着时间的流转,曾经被奉为秘籍的经典,也会被代表新理念的作品挤出去。图书馆的容量毕竟是有限的,但人类文明却不断地向前延展,也因此推动着图书馆自身的循环更新。然而反观之,这不正是图书馆的生命力所在吗?它跟随时代一起呼吸,在时间的跌宕起伏中吸收着,吞吐着,保存着属于某一个阶段的印记。虽然某些印记最终难免会遗失。
浴火重生
在理想化的图书馆里,我们可以阅读自己想要阅读的任何东西。从某个角度上说,图书馆的另一项崇高使命就是维护个人阅读的自由与权利。为了这种神圣的权利,图书馆在历史的动荡与变革之中艰难地存活了下来。
海里因希?海涅曾说:“谁在那里焚烧了书籍,谁最终也会在那里焚烧人。”这句话常常出现在焚书运动的事后描述中。海涅生活在19世纪,他在《阿尔曼索》中写了发生在15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焚书事件。然而,图书馆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始终没有脱离被焚烧的命运。化为灰烬的书丛象征着一个文明国度的毁灭,为新的政治力量扫清意识形态上的障碍,从古至今,皆是如此。
曾经辉煌一时的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到7世纪已拥有多达70万卷的藏书,却在一位穆斯林将军的一句话中化为了焦土。据说当时有人向这位侵略者建议保存这些“智慧书籍”,但得到的回答臭名昭著:
看看你提到的这些书,如果里面的内容与真主的书相符,那它们的存在是没有必要的;如果不相符,我们就不需要它们。所以,毁掉它们。
虽然今天已经有足够证据表明,这是由12世纪的一位编年史学家杜撰的故事,不过却在西方代代相传,因为它可以让人们对古希腊学术在异教东方的遭遇发出感叹。
真实的情况是,在穆斯林人抵达亚历山大之前,这座闻名遐迩的图书馆已经见证了不只一次大火。公元前48年,恺撒来到埃及帮助克莱奥帕特拉(后人称“埃及艳后”)对抗年轻的托勒密十三世,为防止敌人从海上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