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杨双缝演示应用于电子干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托马斯杨双缝演示应用于电子干涉 背景资料 光的本性是光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光是粒子还是波,这个问题在历史上经历了三个世纪的争论。微粒说把光看成是微粒组成,认为这些微粒按力学规律沿直线飞行,可以很简单地说明光的直线传播性质。 在整个18世纪,受牛顿牛顿威望的影响光的微粒说被普遍接受。微粒说,也叫发射说。牛顿对光的本性没有作出明确判断,但是考虑到光的直线传播以及偏振现象,牛顿认为光的波动说不能很好地说明,因此他反对波动说而主张微粒说,但他本人并非是微粒说的毫无保留的坚持者和波动说偏执的反对者。不过他的学说的拥护者们完全忽视了他关于两种学说能否获得统一的种种思考。牛顿在名著《光学》中曾以猝发理论来解释薄膜颜色和牛顿环现象,他所分析的不同颜色取决于猝发间隔的大小,与波动说中的波长有类似之处,他发现的牛顿环,其实正是周期性的一个极好证明。与此同时,胡克和惠更斯则主张波动说,认为光是在以太中传播的一种波。但是由于波动说缺乏数学基础,理论尚欠完善,再加上牛顿力学正节节胜利,以符合力学规律的粒子行为来描述光学现象被认为是唯一合理的理论。因此,在整个18世纪,微粒说占了上风,波动说处于劣势。 但是随着光学实验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发现了许多不能用光的直进性解释的现象,例如:干涉、衍射、偏振以及光速有限等等。这些现象用光的波动性很容易解释,于是到了19世纪,光的波动说取代了微粒说。在波动说的复兴中,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1773-1829)作出了重大贡献。 19世纪初光的波动说迎来了复兴的春天,这首先要归功于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托马斯杨1773年6月13日出生在英国米菲尔顿城的一个富裕家庭,童年时就表现出惊人的才华,聪慧过人,他两岁就能流利地念书,四岁前已读过两遍圣经,六岁学拉丁文法,随后还学法语和意大利语。他心灵手巧,13岁时学会使用车床、制作望远镜、装订书本,并靠这些手艺挣钱买书阅读。17岁时就已精通牛顿的力学和光学著作。他博览群书,广泛猎涉,他涉猎过的领域有物理学、哲学、数学、医学、考古学和音乐、绘画。才华横溢,兴趣遍及文学、科学和医学,对弹性力学很有研究,破译过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青年时多才多艺,他通晓希腊语、拉丁语、法语、意大利语等语言,能演奏多种乐器,先后在伦敦、爱丁堡、哥廷根学医,于1796年获哥廷根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799年开始在伦敦开设一家诊所,以行医为业。1797年由于叔父去世,他获得了大笔遗产,得以集中精力于物理学研究。 1793年,他发表了关于生理光学的论文《对视觉过程的观察》,研究了眼睛对距离的调节问题,证明了眼睛能适应不同距离,是靠改变眼球水晶体的曲度来进行的。他继续这方面的实验和研究,形成了他对光的本质的看法 他成年后他决定选取的职业是医学。托马斯杨的光学研究始于对视觉器官的研究,第一个发现眼球在注视不同距离的物体时会改变晶状体的曲率。他对眼睛的构造和其光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同时还致力于改进眼科医疗器械。就是在研究眼睛如何接受不同颜色的光这一问题时,托马斯杨对光的波动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进而重新审查了牛顿的光学实验及其学说,并应用波动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的干涉现象。他把声波和水波作了对比,在水面上如果从两个相互靠得很近的中心A与B发出两列相同的波,这两列水波传开就会在某些点相互抵消,在另外一些点上却相互加强。这种差拍现象,也是一种干涉效应。托马斯杨接着指出,光学中各种颜色交替出现的现象(例如牛顿环)也可以同样用干涉原理来说明。 1800年,杨向英国皇家学会提出《在声和光方面的实验和问题》的报告,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报告。对光的微粒说提出异议:一是既然发射出光微粒的力是多种多样的,为何所有发光体发出的光具有相同的速度?二是光线由一种媒质进入另一种媒质时,为何同一类光线有的被反射,有的却会透过去?托马斯杨认为,如果把光看成是类似于声音那样的波动,则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在该文的声学部分,他根据水波的叠加现象,认为在声波叠加的情况下,也会产生声音的加强和减弱,并首先提出干涉的术语。他认为,声和光都是波的传播,光是在充满整个空间的以太流体中传播的弹性振动,由于以太极稀薄,所以光以纵波形式传播;光的颜色和不同频率的声音是类似的。他指出,在解释强光源和弱光源发出的光以同样的速度传播的问题上,波动说要比粒子说更容易,因为要理解光粒子只以一个不变的速度运动是很困难的。 该报告关于声学的论述中,杨提出了干涉的概念,他分析了水波的干涉现象后指出,在声波迭加时,也会产生声音的加强和减弱,复合的声调和拍频。 1801年托马斯杨在一篇以《光和色的理论》为题的论文中,以假说的形式阐述了光的波动理论:整个宇宙空间都充满着稀薄的、具有很大弹性的以太;以太也渗透到各种物体的内部,在物体的周围以太的密度增大;光是发光体在以太中激

文档评论(0)

rKSIaVVUZK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