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丰光、张锦平:艺术家的生命河流.docVIP

宋丰光、张锦平:艺术家的生命河流.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丰光、张锦平:艺术家的生命河流   2012年“十艺节”期间,一幅山东省重大历史题材的油画作品《黄河入海流》在山东美术馆展出,引起极大反响。这幅260×500厘米的巨制规避了关于黄河的传统写实化描述,轻舞飞扬的纯情少女、天光云影、芦苇鸥鹭成为其作品中重要描摹的对象。这幅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画作中,汹涌滔滔的黄河入海口,演变为景深人美、自然和谐的景象,其中内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汇合处,充满创作者关于传统文化遭遇现代文明的反思,充满当下生活的批判与生命理想的写意。   以绘画来论,艺术如何反应时代?好的艺术家如何描绘并融入时代河流?好的艺术作品应该具备哪些当下的人文思考和艺术视角?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艺术家眼中的母亲文化、母亲文明又是指什么?艺术怎么抚慰当代人的心灵?艺术家应该具备一条怎样的精神河流?近日,在《齐鲁周刊》主办的文化茶座上,本刊记者与画家宋丰光、张锦平夫妇就画作《黄河入海流》,展开了以上话题的探讨。   时间:2014年11月13日   地点:宋丰光、张锦平绘画工作室   座谈人:宋丰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张锦平(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张慧萍(齐鲁周刊社社长、总编辑)   由卫娟(《齐鲁周刊》执行主编)   张霞(《齐鲁周刊》首席编辑)   画家的河与海:   从小情致到大山河   艺术首先随着艺术家的成长而成长,在《黄河入海流》创作之外,宋丰光、张锦平夫妇本身也是“由河入海”的过程。在他们看来,人生、艺术都是一湾不断流淌的河。   由卫娟:《黄河入海流》“十艺节”期间在山东美术馆展出之后反响很大,去年又获了“泰山奖文艺奖”。如何想起关于“黄河”这个大题材的创作的?前后过程是怎样的?   宋丰光:2010年8月,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迎接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山东省文化厅、山东省财政厅联合启动了一个山东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项目。   艺术家对重大题材的把握,最能考验并展现一个画者的综合素养和能力,之前我的创作主体多为田园题材,因此想挑战、突破自己,运用自己多年的创作经验去表现宏大的、内涵丰富的作品,从而选择了以黄河为母体、以自己喜欢表现的内容为素材的创作题材。   张慧萍:当时可给你设定一个命题?   宋丰光:大致方向上是关于“黄河三角洲经济开发”。剩余的就靠自己想象和自己对黄河文明、现代文明的理解,自由发挥创作。整幅作品我和张锦平前后构思很长时间,在绘制和创作过程中我负责大方向的思路把握,她补充细节,最后定位为描摹黄河和渤海交汇的景观与景物。对黄河入海的描写,运用了一些现代艺术的手法和意识想象,力求体现出黄河三角洲治理的环境保护问题、人与自然的反思、工业文明与传统河流的碰撞、 东方文化泾流与西方文化的相望以及经济和文化交流全球化等相关思考。   张慧萍:找寻传统文化,找寻生命本身,是您一贯的艺术命题。回顾您之前的作品,《秋韵》、《烟岚》、《牧归》、《渔家秋歌》、《远山静湖》无不充满着这种对自然的写意,对人与自然和谐的理想。但是这些作品大多由一湾湖说起。这些作品是否都是以您故乡的“马踏湖”想象为基础的?是从您的家乡出发的?   宋丰光:创作原点还真是在那里,很清晰。国内走了很多地方,美国、俄罗斯、韩国、日本的山川湖泊都见过。但是,一闭上眼睛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还是马踏湖的景象,一动笔还是马踏湖的描绘和想象。能留在你创作生命里的唯有故乡。包括吃食、语言、衣饰、文化,乡情都是在血液里的。   张慧萍:宋老师,就像莫言的“高密乡”一样,“高密乡”其实早成为一个文学坐标,一个添加作家各种世界想象和批判的地方。您对家乡的这种概念是否有变化?留在您记忆点里的马踏湖还是故乡那个马踏湖吗?   宋丰光:对,是这样,故乡是被“篡改”的。我画画也是这样,是情感和物象的融汇与升华。情感是故乡,物象表现就不完全是故乡的。比如我见了青海湖,见了贝加尔湖,见了壮观的湖,也见了死亡的湖。所有的湖泊,最后统统融汇进我的马踏湖。里面有对大山大湖美景和谐的赞美,也有对被破坏的山川河流的批判和寄托。画的东西多了以后,会有层次感。故乡是隔了一层纱似的艺术想象,是重新创作。它注入的是前期的审美理想,汇入的是后半生的知识和观察。情感注入的是对整个“世界大故乡”的深情;思想汇入的是对整个“世界大故乡”的反思。   张慧萍:宋老师,我看你们夫妻做的事情也有些乡情,去年您的画展就放到淄博举办了。但,这份故乡的牵挂是怎么放大到黄河的?您的艺术河流是怎么从马踏湖出发到黄河的?   张锦平:他出生在淄博的桓台,一直到大学才离开故乡,故乡的地理概念多一些。我在临沂出生,外祖常年在上海,母亲是临沂人,父亲是济

文档评论(0)

kak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24126005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