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2课件.pptVIP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是一首什么诗? 题画诗 请根据诗句描述画的内容。 一湾春江,岸边竹林里伸出三两枝桃花;水中鸭儿在游动;江滩上是满地的蒌蒿和刚刚发芽的芦笋。 哪些是诗中实有?哪些是作者想像? 河豚是想像,其余都是实有。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苏 轼 文同墨竹 胸有成竹: 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据有关史料说,北宋时期,有个擅长画竹的人,也是苏轼的表兄弟,姓文名同字与可。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时间久了,他墨绘的竹子,幅幅动人,富有生气。他的一个好友曾题诗赞叹:“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胸有成竹”亦称“成竹在胸”。 文中提到画竹的境界,可提炼出一个成语是?(严凯麟) 一、词句疏通类问题 预习成果检查 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蓝色字词。 ①为《墨竹赋》以遗与可 ②投诸地而骂 ③以为口实 ④余为徐州 ⑤余因而实之 ⑥月落庭空影许长 ⑦而读书者与之 ⑧发函得诗 ⑨而予以为有道者 ⑩吾将以为袜 给与,馈赠。 兼词,之于。 话柄。 当、做, 证实。 代词,如此的,这样的。 许可,同意。 打开。 认为。 把……当作 2.指出下列各句中蓝色字词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与可没与陈州 ②少纵即逝矣 ③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④初不自贵重 ⑤与可厌之 ⑥余因而实之 ⑦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⑧轮扁,斫轮者也 ⑨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⑩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⑾岂复有竹乎: ⑿世岂有万尺竹哉? 通“殁”,死亡 通“稍”,稍微 名词作状语,像蝉腹的纹、蛇腹的鳞一样; 像剑拔出鞘一样。 意动用法,以…为贵重。 形容词做动词,证实。 形容词做动词,厌恶。 形容词做动词,养老。 判断句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固定句式 3.翻译下列句子。 ①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②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③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④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如今画竹的人都是一节节地画它,一叶叶地堆积它,哪里还有(完整的)竹子呢? 我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 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难道仅仅是画竹(这样)吗? 我认为是深知道理的人(的认识),难道不是吗? 二、课文分析类问题 1.本文是一篇什么文体的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唐泓) 2.文章既写绘画理论,又写两人交往趣事,文章主要是说理还是抒情?(解艺平、方旭祥、毛文超) 3.文章的中心(主旨、目的)是什么?通过什么方式表现的?(王宝树、杜星、钱颖、占文康、汪文平、宋春燕、杨思晴、徐余晔、方惠芬、童晨曦) 4.本文写了文与可的哪几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江少杰、叶国聪、汪学鹏、吴锋飞、何康、卢晓荣、唐丽萍、李倩、翁赟) 5.文与可是个怎样的人?文章是怎么表现的?(方旖、徐琳菲、陈晓颖、方峻峰、邵洁、洪伟健、叶伟) 6.文章重在写自己和文与可的友情,为何要花大笔墨写画竹的技巧?(徐庆、江倩茹) 7.第一段写画竹的技巧有什么作用?(姜琦) 归纳整合,概括为几个问题 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2、文中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说明了文与可是怎样的一个人? 3、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 杂文(以抒情为主,兼叙事说理。) 讨厌世俗求画 诗画互答互赠 ——淡泊名利、脱俗风雅 ——才情过人、无拘率直 追述友情 回忆趣事 借助典故 ——含义是:一尺长的图画,把千里的景象都画进去,比喻人或事物的外形虽小,但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 ——含义是:要努力学习,在实践中逐渐做到熟练地掌握技巧 。 ——含义是:心中要有事物完整鲜明的形象,灵感来时,要适时捕捉,一气呵成,使胸中的形象成于笔下。 拓展思考:文章借画竹阐发了哪些创作思想?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1.胸有成竹 2.心手相应 3.尺幅千里 先是议“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这是画《谷偃竹图》的基础;中间是叙二人的诗歌赠答,书札往来,交待《偃竹图》的由来和有关趣事;后是写见画思人,抒发悲怆之情,通篇以画相串,以怀念友情为中心,显得形散神不散,做到了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aoxbivi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