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汉朝的法律制度案例案例一张释之抗旨执法(一)案情张释之.docVIP

第六章汉朝的法律制度案例案例一张释之抗旨执法(一)案情张释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六章 汉朝的法律制度案例 案例一:张释之抗旨执法 (一)案情 张释之在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因为敢于直言进谏,由中郎将晋升为廷尉。此后二十年间,他一直严格执法,即便是皇帝的命令,如果违反了法律,他也敢抗旨不遵,因而受到世人的称赞。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下面两个案例。 一次,汉文帝出巡经过中渭桥,忽然有个人从桥下跑出来,使皇帝的马受了惊。文帝便派卫士把那人抓起来,送到廷尉衙门去处理。廷尉张释之进行了审理。那人解释说:“我是个乡下人,刚来到京城,听到禁止通行的清道声,就躲在桥下。过了好久,以为皇帝的车队已经过去了,便从桥下出来,结果看见皇帝的车驾还没有过去,于是转身就跑。” 张释之审理认为这人违反戒令,判处罚金。文帝很生气,认为判得太轻了:“这个人惊吓我的马,幸好我的马性子不暴躁,如果换了别的马,还不把我给摔伤了吗?你才判他罚金!”要求张释之加重处罚,张释之说:“法律,不仅仅是要求天下百姓遵守的,天子也应该遵守。现在的法律就是这样规定的,您要改变法律的规定对他加重处罚,老百姓还怎么信任您呢?再说了,您当时抓住他的时候,如果杀了也就杀了,我也不能说什么。但现在您既然把案子交给我处理了,我作为廷尉,应当以身作则,作天下执法的模范,如果我不能按照法律处理案件,天下的大小官员都可以随意对百姓进行处罚了,那老百姓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安身呢。”过了好一会,文帝的气也消了,才同意了张释之的处罚意见,说:“你作为天下的廷尉,应该按照法律判决,你的判决是对的。” 还有一次,有人偷了高祖庙案座前供奉的玉环,被捉住了。文帝听说有人偷了供奉给祖宗的东西,非常生气,交给廷尉衙门去惩治。张释之按照当时法律对盗取宗庙内供用器物行为的规定,判决该人死刑。不料文帝依然不肯善罢甘休,说:“这个人丧尽天良,竟然盗取我供奉给祖宗的供物,我把案子交给你处理,是让你判决他灭族之罪的,你却只判了他死刑,这样我怎么能对得起老祖宗呢?你就不明白我的意思吗?” 张释之把官帽脱下来,叩头请罪说:“按照法律的规定,这已经是能判刑的最高限度了。即便是罪行相同,也要根据罪状的程度来判决轻重不同的刑罚。如今如果因为盗取宗庙内的器物就判他灭族重刑,那么我请教您,如果有无知的老百姓在长陵上抓取了一把土,您又怎样加重他的处罚呢?”后来皇帝同太后谈起这个案件,才同意了张释之的判决。从此全国上下都称赞张释之。 (二)法律规定及适用 在第一个案件中,涉及到的罪名是犯跸罪。所谓“跸”,根据《汉官仪注》:“皇帝辇左右侍帷幄者称警,出殿则传跸,止行人清道也。”也就是皇帝出行的时候要禁止无关人员在路上行走。犯跸,就是冲犯皇帝出行时的依仗车骑,按照法律规定,应当判罚金四两。在第二个案件中,涉及到的罪名是盗毁山陵、宫阙及御物罪。由于皇家宗庙、山陵、宫阙及御物是皇权的象征,如有谋毁、盗毁,依法律处重刑。在本案中,犯人所盗为高祖宗庙前的玉环,依律判弃市按照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已属过重,然而汉文帝犹嫌不足,竟然想判族诛,并且这样的事件居然发生在一向主张实行轻刑政策的汉文帝身上,可见在专制之下,百姓之命不如皇帝陵墓上的一件东西。在汉武帝时,有人盗发孝文墓地瘗钱,致使丞相严青翟畏罪自杀。另有人盗山陵柏树即被判处弃市。 张释之在这两个案件的处理中,用自己的语言劝说汉文帝遵守法律,而不要意气用事,其中包含了进步的法律思想。我们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强调天子也要与百姓一样遵守法律。他说“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认为天子与臣民要共同守法,在法律面前地位平等。虽然在封建社会在法律地位上天子与百姓不可同日而语,但在法律制定出来后,不仅仅要求百姓遵守,天子也应该遵守,把天子也包括在守法主体之内。虽然这种思想截然不同于我们今天的法治思想,但在封建社会提出天子也应遵守法律依然具有进步意义。其二、指出法律必须取信于民。张释之说:“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法律制定出来后,要想让百姓遵守法律,必须体现出法律的尊严,使百姓对法律产生信仰,而这种信仰产生的一个途径就是必须使人民相信法律。如果统治者带头违反法律,对自己不满意的人采取重于法律规定的惩罚,法律就不能取得人民的信任。其三、认为司法官员尤其是最高司法官员守法与否对法律实施状况产生重大影响。“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张释之担任廷尉,认为自己必须以身作则,成为天下官吏公平执法的模范。一旦廷尉都不能严格执法,天下的官吏就会全部都按照自己的意志随意对犯罪人加重或减轻刑罚。其四、暗含了罪刑相当的思想。在处理盗取高庙玉环案中,张释之说:“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指出即便是罪名相同,每个案件的情况不同,也要按照罪状的程度来区别刑罚轻重的不同。这其中包含了即便在罪名相同的情况下,也要根据每个案件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分析,谨慎量刑,不可随

文档评论(0)

maritime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