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试卷类型:A
肇庆市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估
2016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统一检测题
语 文
本试卷共10页,18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所在县(市、区)、姓名、试
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上对应位置,再用2B铅笔在准考证号填涂区将考号涂黑。
2. 选择题(选考题的选择题除外)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
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写在试卷
或草稿纸上。
3. 非选择题(包括选考题的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
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在
答题区内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用典,也叫用事,是指人们在行文中引用(或借用)前人的言论和事迹等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用典作为一种文学修辞,如刘勰所说的“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其功能主要是使文辞更为含蓄和典雅。
中国古代用典修辞早就有之。在20世纪西方文论中,出现了“互文性”的说法,它大体的意思是:一个文本不可能完全是自己的创造,一定是从别的文章中引用了、化用了某些成分;或是明写,或是化在自己的文章中。其实这个说法与中国古代的用典的意思差不多。用典变成了“互文性”,传统的文学修辞法变为现代的文学修辞法。
那么,用典与社会文化有何联系呢?
首先,用典这种文学修辞方法与社会精神文化的生成过程密切相关,换句话说,正是社会精神文化的不断生成导致了用典这种文学修辞。社会精神文化的最初的生成可能是从民间到上层的,下层的百姓在劳动的实践中,由于有感受、有需要,形成了最初的歌谣。历史已经证明,下层劳动者创作的歌谣,必然会被上层的士人看中,于是拿过去加工,成为诗歌或其他作品。这种情况一代又一代这样持续下来。而士人从下层劳动者那里“拿过来”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用典”了,他们可能增加或减少一些字句,改变一些字句,或者师其意而不师其辞……这过程从广义上说,就是用典。中国士人加工、改造、整理过的最早的诗歌(如《诗三百》),不断被后人“引用”或“化用”,创作成新的诗歌作品,这就更是“用典”了。因此“用典”是精神文化生成过程的重要一环,也可以说,社会精神文化的生成过程使“用典”成为一种文学修辞,“用典”是社会精神文化生成的产物。
其次,再从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看,一方面是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创造,另一方面是后一代的文化总是从前一代、前几代的文化里面继承一些成分。这继承中,必然要引用前代若干具体的资料,以说明新的文化意义,这就是典型的“用典”了。若用刘勰的话来说,文学的发展离不开“通变”两个字,“变”是根据现实状况提出新主张、写出新篇章,这是对古之变;“通”就是要学习古典,熟悉古典,吸收古典,使“变”建立在“通”的基础上。那么在这“通变”中,“用典”也就自然成为创造中重要的环节了。
更重要的一点是,各个时代的社会文化情况不同,士人崇尚的风气不同,这又区别出“用典”的多少、好坏等。为什么到了宋代,会出现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把“用典”推到极端,提出“夺胎换骨”和“字字有来处”的主张呢?这就与宋代士人推崇的风气有关。他们更看重书本,而看轻了生活,或者说从现实逃向书本领域。黄庭坚生活的时代,现实社会问题堆积如山,如与北方民族矛盾已经十分严重,内部纷争不断,而他们觉得他们面对的现实问题解决不了,他们逃向书本是他们与现实矛盾无法协调的产物。这样,黄庭坚看重的是杜甫和韩愈的诗“字字有来处”。
以上所述,说明了文学修辞中的用典的种种情况,其最深根源仍然在社会文化中。我们不能离开社会文化的状况孤立地来理解文学修辞中的种种问题。
(摘编自童庆炳《社会文化对文学修辞的影响》)
1.下列关于“用典”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典作为一种文学修辞, 是指人们在行文中引用(或借用)前人的言论和事迹等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亦即刘勰所说的“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B.在中国,用典修辞早已有之,然而在西方,直到上个世纪才出现,比中国晚了很多。
C.用典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引用,直接引用前人言论和事迹,一种是化用,把前人言论和事迹化在自己的诗文里。
D.西方文论中所说的“互文性”,指从别的文章中引用了、化用了某些成分,其意思与中国古代的用典相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史已经证明,下层劳动者创作的歌谣,必然会被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内容最新颖角度最佳家长会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PPT课件.pptx
-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进修汇报.pptx
- 01 常礼举要讲记(序 根据徐醒民教授讲记).pdf
- GBT1040.1-2018 塑料 拉伸性能的测定 第1部分:总则.pdf
- 2023年天津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数据结构与算法》科目期末试卷A(有答案).docx VIP
- 冠生园品牌之争.ppt
- 源网荷储氢氨醇一体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模板-申批立项.doc
- T∕CASEI T102-2015 曳引驱动电梯制动能力快捷检测方法 .pdf
- 宫颈癌筛查质量控制要求、质量评估表.pdf VIP
- 玻璃幕墙工程监理交底.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