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历史沿革 1.淋证的概念和症状 概念首见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阳明司天之政……,初之气,……小便黄赤,甚则淋。” (1)《内经》“淋”、“癃”假借互通 《素问· 宣明五气》:“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 《素问· 奇病论》:“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 《研经言·释淋》:“灵枢本草有五癃。癃闭之名,而仲景以下诸书并无之,考杨上善太素注:癃,淋也。因此淋癃乃一声之转。”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淋闭叙论》:“淋,古谓之癃,名称不同也。癃者,罢也;淋者,滴也。” (2)后世少数医家仍称“淋”为“癃”,或互用 《医宗金鉴· 小便闭癃遗尿不尽总括》:“膀胱热结为癃闭,寒虚遗尿与不禁。闭即尿闭无滴出,少腹胀满痛难忍。癃即淋沥点滴出,茎中涩痛数而勤。” 《医宗必读· 淋证》:“淋证,即癃证也,小便不通谓之闭,小便淋沥谓之癃。” (3)多数医家认为“淋”与“癃”是两个不同的病证 《医阶辨证》:“癃,少腹满,小便闭而不痛。淋,小便淋沥,茎中痛。” 症状描述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对淋证的症状有详细的描述:“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证治要诀·淋闭》:“小便涩痛,常急欲溺,及去点滴,茎中痛不可忍者,此五淋病。” 《顾氏医镜· 症方发明· 淋》:“淋者,欲尿而不能出,胀急痛甚,不欲尿而点滴淋沥。” 《杏苑生春· 诸淋》:“淋者,小水淋涩作痛;沥者,淋沥不断之状。” 《医学津梁· 淋闭》:“淋证……小便淋沥,欲去不去,不去又来,痛不可忍,甚者闭塞,令人闷绝。” 2.淋证的分类 (1)按照临床表现分 《华氏中藏经·论诸淋及小便不利》:“诸淋状候变异,名亦不同,则有冷、热、气、劳、膏、砂、虚、实之八种耳。” 《医方类聚·食医心鉴·论七种淋食疗诸方》:“七淋者,石、气、膏、劳、热、血、冷等,名为七淋也。” 《医学心悟·热淋》:“淋……有六种,……一曰石淋……二曰膏淋……三曰气淋……四曰血淋……五曰劳淋……六曰冷淋。” 《外台秘要·五淋方》:“集验论五淋者,石淋、气淋、膏淋、劳淋、热淋也。” 《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癃淋》:“五淋者,热淋、气淋、虚淋、膏淋、沙石淋也。” (2)按照生理特点、病因、起病情况分 《沈氏女科辑要· 子淋》:“妊娠淋曰子淋。” 《女科产后编· 患淋》:“由产后虚弱,热客于脬中,内虚频数,热则小便淋涩作痛,曰淋。” 《笔花医镜· 膀胱部》:“老淋者,老人思色,精不出而内败,大小便牵痛如淋。” 《普济方· 小便淋秘门》:“夫卒淋者,缘下焦有热,传于膀胱。其候卒然小腹急痛,小便淋沥数涩痛,故谓之卒淋。” 3.淋证的病因病机 (1)与热有关:《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云:“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说明热邪是淋证发生的原因。 (2)与全身性疾病有关:华佗《中藏经·论诸淋及小便不利》:“诸淋者,冒热饮酒,过醉入房,渴散精神,劳伤血气。”还提出“思虑未宁”亦是其病因。 (3)肾虚膀胱热: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一节中指出肾虚膀胱热是淋证的病因病机,“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并指出肾虚、膀胱热所致的症状表现:“肾虚则小便数,膀胱热则水下涩,数而且涩则淋沥不宣,故谓之淋。” 4 .淋证的鉴别 (1)与癃闭、遗溺鉴别 《丹溪心法· 淋》:“不通为癃,不约为遗,小便滴沥涩痛者谓之淋,小便急满不通者谓之闭。” (2)与小便多鉴别 《证治要诀· 小便多》:“若小便常急,遍数虽多,而所出常少,放之复急,不涩痛,却非淋证。亦有小便毕,少顷忽再出些少者,多因自忍溺,或忍尿行房事而然。” (3)与转胞鉴别 《沈氏女科辑要· 子淋转胞》:“妊娠淋曰子淋,小便不出曰转胞。子淋小便频数,点滴而痛。转胞频数,而溲少不痛。淋属肝经阴亏火炽,转胞因膀胱被胎压住。” (4)与胞痹鉴别 《医阶辨证· 气淋胞痹辨》:“气淋,浊有余沥,少腹满而痛,脐下妨闷;胞痹,小便不通,少腹满而痛。” (5)与浊证鉴别 《证治准绳· 赤白浊》:“浊者,虽便时茎中如刀割火灼,而溺自清,惟窍断时有秽物,如疮脓、目眵,淋漓不断。” 《医阶辨证· 膏淋白浊辨》:“膏淋,败精凝结而为痛,溺窍塞,出不快,故痛。白浊,败精流溢而不痛,肾气虚脱,故不痛。” (6)与溺血鉴别 《类证治裁·浊淋》:“溺血症,其原由于肾虚,非如血淋因乎湿热。但以痛不痛为辨,痛者为血淋,不痛为溺血也。” 4.治疗 因淋证的病因认为与热有关,故诸多医家多从热治淋。但随着经验的积累,逐渐认识到对不同的淋证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尤怡《金匮翼·诸淋》认为:“散热利小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