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那些与教育有关的故事[Return]各位老师、各位同行,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在今天这个场合,我能有机会与各位交流和分享我在教育教学岗位上经历的故事。当然,在今天这个场合,这些故事并不是在说成功和经验,而是我们都曾经走过那些岁月,走过那些故事,我起个话头,我们就会触动同一段心绪,就有共同语言了。原本下午的时间是用来休息和睡觉的,但咱们现在不睡觉,我就不能让大家把时间浪费了,我必须得足够用心来准备这些故事。我们都是教育同行,大家都在认真做工作,都在认真研究这些事情,所以一路走过来,肯定有不少思考。思考就会有积淀,就会有升华,可是突然有一天,我们会突然抬了一下头:什么是教育啊?哪些事情是教育的事呢?我在准备这份讲稿的时候,就在题目上费了不少心思。每一位认真做老师的,肯定都经历了不计其数的故事,于是我想用“我们从那些故事里走过”作为标题,可是“走过”这个词让人不放心,好像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感觉,那不是咱们老师的真实形像。走过的故事虽然走过了,叶子也还在那里是一片叶子,可是谁能说那些叶子没有在心里留下永不磨灭的痕迹呢?但如果真的去寻找那痕迹,就处处都是痕迹,心底里、目光里,都是自己曾经与学生在一起的影子:人世间、时光里细细碎碎、簇簇拥拥的事,或叱咤风云、或安安静静,无非都是与教育有关的事,“教育即生活”。以前有人说“不把工作带回家”,也有人说保证教师工作不超过8小时,也有人说“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可是认真的教师里,有几位把教育和生活分清楚了呢?后来发现“教育即生活”竟然是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的,我惊愕了一下,陶行知是他的学生,因为我一直崇拜他俩,就小心的把标题改成了“那些与教育有关的故事”。这么说会让人联想一首流行歌曲“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不庄重了,但有它的深意,我亲见或未曾亲见,承蒙教诲,或无缘相识的前辈、敬佩的同行,他们,我,和我们,都已经把生命里最好的“风花雪月”,捧给了“那些与教育有关的故事”。转眼间时光飞逝,今年虚度四十有二,已经站在讲台上20年了。我来自和平街一中,1996年参加工作,在黑龙江省大庆市工作了12年,2008年8月来到北京。其实真正成为北京教育战线上的一员,是2010年4月的事情了,这之前,体验了近两年北漂生活。期间所经历的各种波折,我体会到了,我相信大家也都懂的。所以也有朋友对我说,小梅你完全可以把你所经历的故事写成一本书。我觉得确实是个好主意,但是,我却总在意识里存在这样一个想法,一般的人,特别是咱们做教师的,似乎还不能早早给自己写回忆录,写自传什么的。因为一旦产生这个想法的时候,就说明我们已经开始不喜欢自己了,觉得自己老了,觉得舞台的幕布要拉上了,然后就会不再自信,不再“自恋”。相应的“职业倦怠”也跟着“魔鬼”一样的出现了。我们当老师的,肯定经常会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各路精英、各路豪杰,你一个中学老师,既不是学术权威,也不是经济领袖,又操心,又劳神,有什么可“自恋”的?但是,我觉得,还真就是我们普通教育阶段的教育工作者最值得“自恋”。为什么?过多冠冕堂皇的套话,我没必要说,我得尊重您目前的感受,我就说一个词,“实在”。于国民素质提高的诸多努力,只有我们的工作,最实在。一、与“传道”有关的故事[Return]1、我们自己还能有多少故事?实际上,我从地方到北京,以前没有接触过我们这样的学生,再者12年的工作里也没有认真琢磨过班级管理,以前的所谓班主任工作,其实就是“看堆儿”,至于教育思想和管理艺术,那是心里没底儿的感受。2009年我带的是我们学校1班班主任。由于缺乏对本地学生的了解,而且这个班级是学校的实验班,所以基本上高一的一年时间里,是我熟悉学生的过程,对于班级的总体设计、指挥、策划,差不多就是没有举措,因为既然是实验班,我心里就先有一个设想,学生的能力和集体自运行能力要远超过班主任的掌控,而如果班主任过分掌控,又可能挫伤班级的自运行能力。结果当然不是这样子的,而是差点儿没郁闷死我。当时班级里有两个现象,一是男同学里有几个孩子,几乎天天在教室里“耍怪态”,引得周围女生们一阵一阵的尖叫和哄笑,然后他们获得一种“众星拱月”的满足感,结果当然是集体的无组织、无纪律;二是几个女同学总是东一堆儿、西一堆儿的交流日本的动漫文化,害得我起初也以为是什么先进文化,日夜苦修,看了不少的动漫评论和研究的文字,还加班加点的看了十几集视频,最后的结果,当然是发现里面不少的糟粕,但是明白过来的时候为时已晚,男生们也已经加入了“战团”。一个实验班,几乎没什么可圈可点之处。我觉得和一是个非常互助的环境。当时领导和同事们也看到了我的无奈,偶尔校园里遇到,就指点几句,估计是担心我压力太大,没有采用正式谈话的方式来压迫我。要说压力,现在想一想,确实是有的。当时我原来的学校“死扣”住我的工作关系和人事关系不放,原来的校长放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