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概述 1、概念: 暑温是指发生于夏暑季节,因感受暑热病邪所致,初起以阳明胃热证候为其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2、特点: ①季节特点:发生在暑气当令的夏季,一般在夏至到立秋节气。大约6月下旬~9月上旬之间。 ②病因特点:暑热病邪 请大家回忆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发病径犯阳明;易于耗气伤津;易致闭窍动风;易夹湿邪为患 ③证候特点: 初期:阳明胃热炽盛(高热、烦渴、汗多、脉洪等)。 中期:易见伤津耗气,甚则津气欲脱的危象,暑热久羁,易化火生痰,动风闭窍。 末期:多表现为暑热渐退,津气两虚,若正虚余邪留恋,则可见阴虚内热或虚风内动之征。甚则可致机窍,筋脉失利的严重后遗症。 ④发病特点:起病急骤,传变迅速,病情较重。 2、历史沿革: ①《内经》中有病暑之名: 如《素问.热病论》曰:“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②汉,张仲景提出了自己对暑病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的看法。 如《金匮要略》中说:“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参汤主之。” ③晋,王叔和承内经之说,把暑病作为伏气温病看待,认为暑病热重于温。 如《伤寒序例》说:“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即重于温也。” ④宋代不少医家把夏暑之病分为“伏寒而发”及“感暑而发”两类。 如陈无择指出“冬伤寒至夏而发者为热病,夏间即病者即伤暑,二者不同。 ⑤元,戴思恭在《丹溪心法》中提出了暑邪伤人有冒暑、伤暑、中暑的不同,从而使暑病的分类及证治更趋全面。 “暑乃夏日炎暑者,盛夏之气著人也,有冒、有伤、有中三者也,有轻重之分,虚实之辨。” ⑥清,人们对暑病的认识进一步深入。 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首次提出了暑温的病名。如他说:“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 叶天士更明确了“夏暑发自阳明”及“暑必兼湿”的见解。突出了暑病的病理特点。 4、可能包括的现代医学病种: 根据暑温的发病季节和特点,现代医学中流行性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病毒性脑炎,中暑,小儿夏季热均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论治。 元气素虚分2种情况: 一是李东垣强调人体元气素亏之人,他认为老人,小儿,产妇易患暑病,均为虚人。 二是章虚谷强调夏季摄生不慎而致元气亏虚,如酷暑烈日,长途跋涉,汗出气伤,或过度劳作,正气乏亏等可致机体抵抗力下降,使暑热病邪乘虚侵入人体而发为暑温。 暑温病理传变示意图 二、鉴别诊断: 与春温、湿温、疟疾、疫毒痢等进行鉴别 2、与湿温的鉴别: 3.与疫毒痢的鉴别 疫毒痢为中医痢疾中的一种,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细菌性痢疾中的中毒型,其发病与暑温发病季节相似,起病突然,多见于小儿,可发生热盛动风、内陷心包,甚则发生阳气外脱等证,与暑温往往不易鉴别,此时可用盐水灌肠取便送检,粪便镜检由多数白细胞或脓细胞及红细胞。 4、与疟疾进行鉴别 疟疾中的章疟发生于夏季或夏秋之交,严重时也有高热、神昏、抽搐等证候,但疟疾多具反复发作,高热、烦渴随汗出而退的特点,另外外周血及骨髓涂片中可发现疟原虫。 [病机]暑入阳明,里热蒸迫 [治法]清暑泄热,如津气受伤兼益气生津 [方药]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 暑热较盛,可酌情加入银花、连翘、竹叶、荷叶、西瓜翠衣等。若发病之初兼有暑湿而见微恶寒、胸痞、呕恶、苔腻者,可酌加藿香、佩兰、滑石或六一散等。 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 白虎汤与白虎加参汤有何不同? 白虎汤 大热 白虎汤 病机:热盛伤津 白虎加参汤 大渴 证候:壮热,不恶寒 , 大汗 面赤,苔黄、脉洪大而数 脉洪大 白虎加参汤 病机:热盛,津气两伤 证候 :背微恶寒,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