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岩石大地构造.doc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离散型板块边界 相当于大洋中脊轴部,两侧板块相背离开,其应力状态是拉张 。中脊轴部是海底扩张中心,软流圈物质从这里上涌,冷凝成新的洋底岩石圈,并添加到两侧板块的后缘上,故分离型边界也是板块的增生边界或称建设型板块边界。 敛合型板块边界 由于洋壳俯冲消减产生的板块边界,由板块相向运动,故应力以挤压为主导,伴有地壳变形和大量岩浆活动,可形成造山带。 俯冲边界 碰撞边界 西太平洋型:弧后盆地-岛弧-海沟型,大洋向大陆的边缘俯冲,如西太平洋向欧亚大陆俯冲,这种大陆边缘即是西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发育弧后盆地-岛弧-海沟,如日本海-日本岛-日本海沟。其岛弧以陆壳为基底。 智利型:陆缘弧-海沟,大洋板块沿陆缘俯冲于大陆之下,火山弧为陆缘弧,而非岛弧,岩浆弧基底为大陆壳,如东太平洋智利。 汤加型:大洋岛弧-海沟,岛弧以洋壳为基底,是两大洋板块之间的俯冲边界,如马里亚纳海沟-汤加弧体系,是太平洋板块与菲律宾板块之间俯冲边界。 碰撞边界 当敛合边界两侧都是陆壳板块,即古大洋板块已全部俯冲消亡,两陆块直接碰撞,故称为碰撞带,由于它使两个陆块缝合在一起,故又叫缝合带。 陆-陆碰撞 大陆-大陆碰撞,典型的如印度次大陆和欧亚大陆沿雅鲁藏布缝合带碰撞,陆壳板块可插入另一陆壳板块之下继续俯冲,形成宏伟的山系,并伴有广泛的区域变质和岩浆侵入活动。 弧-陆碰撞 岛弧-大陆碰撞,如我国台湾岛弧和亚洲大陆的碰撞。规模稍小,力度弱。 转换型板块边界 即转换断层,其两侧板块作走滑运动,其应力状态是剪切的,沿转换边界,岩石圈既不增生,也不消亡。大型大陆转换断层的实例是加里福尼亚的圣安德烈斯断层。 小结 板块边界和大陆边缘的类型 板块边界分为三种类型: 离散型板块边界(大洋中脊) 敛合型板块边界: (1)俯冲边界 A 西太平洋型(弧后盆地-岛弧-海沟) B 智利型(陆缘弧-海沟) C 汤加型(大洋岛弧-海沟) (2)碰撞边界 A大陆-大陆碰撞(喜马拉雅型) B岛弧-大陆碰撞(台湾型) 转换边界(转换断层) 大陆边缘指一个大陆的边部: (1)被动大陆边缘(大西洋型) (2)活动大陆边缘(太平洋型) A 西太平洋型(海沟-岛弧-弧后盆地[-大陆弧]型) B 安底斯型(海沟-大陆弧型) Wilson旋回 可以看出六个阶段中前三个阶段反映了大洋的形成和张开,后三个阶段则标志了大洋的收缩和关闭。扩张着的大洋,周缘广泛发育大西洋型大陆边缘,中脊大致位于大洋的中轴部位,收缩着的大洋,至少有一侧是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大洋中脊位于偏于大洋的某一侧。由Wilson旋回可以看出,大洋的演化呈现为张开和关闭的旋回阶段,由于大洋盆地是全球最大的构造-地貌单元,它占据了地球表面的大部分,因此,大洋开闭的旋回主宰了地球表层活动和演化全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大洋发展旋回是板块构造说的一个总纲,它体现了板块理论的精髓。 地幔对流 ? 板块运动机制解释:地球深部热源上涌,导致地幔内形成两个方向相反的对流环,可与茶杯中水的加热过程类比。 ? 洋脊部位是密度较小的热流上升处,海沟俯冲带是对流环冷却后的下沉处(因密度增大也起到拉动洋脊扩张的作用)。 ? 岩石圈板块运动可类比为自动式传送带。 地幔柱的概念 地球深部核幔边界附近的高温低粘度层(D”层)可以产生柱状上升的热物质体。热物质体在经过地幔达到冷的岩石圈时,顶部常呈喇叭形张开,形成一个具有球状顶冠和狭窄尾柱的热物质体构造—热幔柱构造。热幔柱巨大的球状顶冠在上升过程中可以引起地壳上隆和大规模溢流玄武岩火山作用(形成大陆或大洋溢流玄武岩),并且可以造成区域变质作用,地壳熔融作用及不同规模地壳伸展。随上覆板块运动,热幔柱狭窄的尾柱会产生一系列热点火山链。 地幔柱的地质作用:发育三条放射状裂谷 拗拉槽---大洋盆地 形成过程中的产物 地幔柱的化学成分特征 构成热点的大洋岛玄武岩的化学成分能较好地反映地幔柱的化学成分特征(地幔探针)与 大洋中脊玄武岩相比,大洋岛玄武岩富含大离子不相容元素,并且有较高的87Sr/86Sr,和较低的143Nd/144Nd。据此Compbell—Griffths(1992)认为热幔柱的化学成分特征反映元素源于富集型地幔(相当于下地幔)。有人认为在上升过程中,热幔柱头部化学成分是不断变化的,是有源区成分和捕获的地幔成分复合的特征,而热幔柱狭窄尾部在上升过程中近于基本上不捕获周围地幔物质,因而其化学成分变化主要反映源区化学成分。 地幔柱的运动特征 地幔柱的启动和上升 热幔柱的活动需要一个热边界层,这样的热边界层在地幔中的上下地幔界面的密度界面( 670km ),或是核幔边界的D”层,一般认为是启动于核幔边界的D”层 。 ①理论分析表明:要产生直径为1000km的热幔柱球状头部,形成大规模溢流玄武岩,热

文档评论(0)

peai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